为响应国家关注民生、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的号召,7月20日至8月2日,苏州大学授“渔”济贫实践调研团队前往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许集伍维小学开展小学支教和线下调研活动。以“可行能力”为核心,在支教过程中走访孩子家庭和附近村庄,深入了解脱贫家庭、普通村民和乡村教育工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蓝图。
受天气影响,调研团队的大巴车比原计划晚到了一个多小时,天已擦黑,但学校校长和老师仍耐心等待,贴心地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对于团队成员提出要给电脑、手机充电等诉求,他们也去往超市采购插座以尽可能满足团队需求,还在成员的宿舍中配置了纯净水和饮水机。同时,通过晚餐期间与校长的交谈,也让队员们对未来几天的调研生活充满期待。
知足常乐:温饱无忧,望子成龙
在前往实地调研前,调研团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到台前县是2020年刚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与课题有极大关联性。在当地政府扶贫政策的大力帮助和村民的辛勤劳动下,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已全面得到实现。调研团队的队员利用周末走访许集村村民,发现各家各户在自家院子里都有放养家禽、种植蔬菜,居住房屋全部修缮完成并安装空调等,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具有维持温饱无忧状态的能力,对目前的生活表示十分满足。
由于调研团队成员兼任支教老师的双重身份,在课堂上也会留心孩子间的差异,尤其会关注那些不爱说话,比较胆小木讷的孩子,在单独与孩子交流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家访过程中,调研团队没有一板一眼地完全以问卷形式对村民进行一问一答,而是根据每家不同情况进行有重点地交谈,在聊天过程中逐步收集有用信息,普通村民会颇显自豪地谈到村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而学生家长会更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由此延展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和对教育现状的担忧,暴露出对该脱贫村人群进行可行能力培育的教育背景短板。在家访过程中,有很多家长向调研队员展示孩子的奖状证书、绘画作品、书法作业以及生活照等,可见孩子都有兴趣爱好,只是无处可学,令人唏嘘。
投身教育:双拐筑梦,无私奉献
在许集伍维小学上课期间,调研团队成员也认识了学校里一位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伍维小学的校长许延勇。团队成员了解到在23年前,许校长因病魔缠身阻断大学梦,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手拄双拐奔波在乡村之间,租用鸡舍艰难办起一所民办小学,一直坚持至今。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中,许集村乃至附近村庄,遍地是许校长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调研团成员发现许校长对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不仅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就连平时哪个家长接送,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是否有兄弟姐妹等家庭状况也一清二楚,许校长的认真负责令人动容。
谈及学校日后的发展,许校长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文素养、身心健康、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做出规划,有效增强对脱贫儿童的可行能力加以培育的条件。但在其实施初期,也面临着学生家长对于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而遭遇阻碍等困难。
童真天使:斑斓梦想,渴望飞翔
本次调研以支教活动为主要形式,开设了包括书法、手工绘画、体育、地理、心理五防、音乐、舞蹈在内的多种兴趣课程。在最初的课堂上,孩子们显露羞涩,很少与支教老师互动,但每双眼睛都亮晶晶地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随着老师不断的温柔鼓励,小朋友们逐渐放开,在之后的课堂上都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上课氛围日益热烈。除了上兴趣课,小朋友们对支教老师本人和就读的学校也非常感兴趣,课间总会围着老师问各种问题,有时还会拉着老师陪他们跳绳、踢毽子。
在上课期间,团队成员也注意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试图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分享其梦想,从可行能力的视角看待脱贫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在孩子们稚嫩的想法中,充满自由选择与无数机遇的未来闪闪发光,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更希望能回馈社会:他们希望长大后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成为航天员……课堂上也会不设限地让孩子们写首童诗,“今天有位小朋友写的诗,也太有才了吧,我念给你们听啊,‘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月亮是一个巨大的烧饼,火球用来烤烧饼,星星是烧饼的渣’,真是太棒了!”团队成员由衷地感慨道。这些稚嫩的笔触出乎意料地有诗意,体现出他们对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每个孩子似乎天生就是诗人。
在台前县许集村和伍维小学调研、支教的两周时间里,可行能力的分布在脱贫群体的生活叙事中体现出了诸多相似之处,为公共政策的进一步制定落实、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着力方向。村民的朴实勤劳、孩子们的天真可爱都让这段时光更显珍贵,苏州大学授“渔”济贫后脱贫时代个体可行能力调研团队的成员也在实践中收获良多、感动满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6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