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由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及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的34名学生、3名老师组成的“三下慈孝里,助力乡村行”实践队来到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及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当地红色景点及文化产业,开展帮扶助农活动及乡村调查活动,献策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赋能
园庄镇是莆田的革命老区,在闽中革命斗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还保留着山兜分粮旧址、东石土楼、大埔城战斗遗址等重要红色遗迹。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先后来到园庄镇霞山村的山兜破仓分粮旧址、东石土楼、大埔城战斗遗址进行参观。
东石土楼是园庄镇的党员政治生活馆。实践队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东石土楼进行参观,对土楼的红色宣传壁画、红色照片进行研究;实践队队员在老师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言,坚定入党信念;实践队队员自发组织写生活动,记录东石土楼的特征,为以后东石土楼维护贡献了文献资料。此外,实践队队员组织了党史宣讲活动,实践队队员围绕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对党史进行宣讲,增进了实践队员对党史的理解,增强了实践队队员的“理论自信”。
同日下午,实践队抵达大埔城战斗遗址,通过无人机技术对大埔城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拍摄。无人机拍摄所取得的资料将作为大埔城资料交由政府进行保存。
开展帮扶助农活动,为群众做实事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们头戴草帽来到塔兜村村民地里帮村民收花生。怎么拔?怎么摆放?怎么捆?实践队队员向当地村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村民耐心地向实践队队员展示拔花生的技术及要领;在土地的另一边,当地村干部正与实践队其他队员兴致勃勃地交流起村庄农业生产与机械化的普及;在村民晾谷子的场地上,实践队队员忙碌着帮村民翻晒稻谷。
每个队员都参与到当地的农业认识活动中,以大学生姿态,实际地、学习性地为当地居民、当地农业生产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
查裸房看水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7月14日至7月15日,实践队一行先后来到园庄镇的东石村、高峰村和枫慈溪,对当地“裸房状况”及水质生态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实践队首先对东石村、高峰村的“裸房状况”进行研究。实践队对各村民家的楼房装修进行观察,以“平改坡”、“外墙装修”来作为是否为“裸房”的依据进行分类。据调查,两村“裸房”一共322间,占比92%,其中大部分评为“裸房”的原因在于没有使用“平改坡”。随后,实践队对当地村民进行采访,了解村民使用“平屋顶”的原因,并向村民宣讲“平改坡”的好处。
位于园庄镇的枫慈溪原本是一条污染程度较高的河流,但近年来,镇上的环保部门重拳出击,大力整治河流污水,完善两岸的河道基础设施。实践队通过一户户的走访,发放水质检测调查问卷,了解到园庄镇村民对枫慈溪近几年两岸设施与水质改善的看法;实践队队员们也通过问卷的分析,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枫慈溪的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及生态宜居情况。
与镇长面对面,献策产业发展
“我与镇长面对面”座谈会则在园庄镇人民政府展开,15名实践队队员认真听取镇长对园庄镇的介绍,并对园庄镇产业与生态发展、产品销售等问题做出提问与建议。
“我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针对最近走访所遇到的产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向镇长建言献策,这大大提升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这也提醒我们,在我们以后做乡村规划时,也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思考‘乡村需要什么’、‘乡村能做什么’和‘我们能为乡村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乡村工作,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队长黄秋敏在活动结束后如是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两会期间,总书记还提出“乡村振兴”的话题:“那里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此次社会实践,莆田学院“三下慈孝里,助力乡村行”实践队秉持为人民办实事的宗旨,弘扬志愿精神,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为园庄镇的乡村建设贡献了大学生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8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