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发掘当地文化产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实地考察宜宾旅游景区现状,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宜路青行”好语传播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宜路青行”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21日赴胜天红岩山旅游景区,利用外语专业优势,将外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地调研当地标识翻译情况,并对其中翻译不规范的内容进行记录和纠正,从而提升当地景区的文化软实力,为将来对接外国游客打好基础。
上午10点,宜路青行乡村振兴实践团抵达胜天红岩山旅游景区,首先来到了流米寺。在红墙碧瓦、青石斜径之中,与古佛青灯、木鱼声声为伴,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古寺厚重的文化底蕴。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流米寺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从流米洞摩像造像考证,流米寺原属于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寺庙,在川南一带极为罕见。在游览期间,团队成员对其中出现的宗教知识翻译进行专项拍照收集,以便在后期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进行翻译校对,从而提高其翻译准确度。
之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有着“植物中的大熊猫,恐龙时代的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海。在40余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分布了10余万株桫椤树,已然成海,蔚为壮观。而在马兰沟生长的桫椤树,高均数米、冠盖如伞、枝叶蔽天,是川南罕见的桫椤植物园。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依次对娑罗树的介绍进行了集中收集和拍照整理。“虽然现在室外温度很高,但走在桫椤树下,温度只有20度左右”,讲解员这么对实践团队介绍到。漫步在桫椤树的长廊下,实践团队随后来到了下一站。
“暖风借助开更多,余阴郁芘花还少。天晴不愁不烂漫,后花开时先已老”这首小诗描述的就是李花园。胜天红岩山流米李近万亩,主要品种为地方原产“流米李”。成熟的流米李色泽青黄、饱满圆润、口感微甜。在这个李子相继成熟的时节,当地游客中心负责人热情地与团队成员分享红岩特产“流米李”,简单品尝之后,团队成员对其赞不绝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也积极与游客中心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将这本地特产进一步推广,让外国游客也能品尝到这香甜的“流米李”。对此,游客中心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包装“流米李”所用的礼品盒,并指出,需要将礼品盒上的宣传语和介绍语以更加诗意且简洁的方法翻译出来,使其既能够体现产品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又能够让外国游客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这的确对于团队成员是一个考验,但同时也是一次机会,一次能帮助“流米李”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宝贵机会,所以宜路青行乡村振兴实践团也必将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力量以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本次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协同游客中心负责人来到了农家乐并在此举行了一场交流座谈会。农家乐作为一种乡村旅游休闲形式,是当地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回归自然、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胜天红岩山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同时其周围的美丽田园风光也吸引着城市人群的到来。在这里,实践团的成员们分散各处,在卫生间、房间、客厅、走廊等地进行标识牌拍照取材,并分类整理。在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与游客中心负责人有效互动、积极交谈,并在一系列问答中对景区标识牌的翻译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例如,“请问,景区标语在最初是如何翻译出来的呢?”“是否还留存有之前翻译汇总、景区规划的相关资料?”同时,对于景区标识牌不统一的问题,游客中心负责人也做出了相应的解答,也希望实践团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对此,宜路青行乡村振兴实践团提出建立标识标牌、专业解说等多语种语料库的解决方式,以期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提供规范的文字语言储备的支撑,以多语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0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