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清晨,我们随学院老师一起开启了本次工商管理学院202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重庆赶往目的地下庄村需要由高铁转大巴,再换小车,一路接近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身边的景色从高楼大厦变为陡峭石壁,脚下的路从沥青水泥变为泥土石块,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随后,我们快速有序的展开了各项工作。
(一)陈列室参观,感悟拍摄
第一天到达下庄村后,我们便参观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观看了1997年下庄人民凿壁修路的纪录片,那种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甘于为后人造福的精神,让我们倍受震撼,几度落泪。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页页详细的收款记录,都是孕育“下庄精神”的温床。
后来,我负责了视频拍摄的台词编写工作,因此更加仔细的浏览记录了有关“开天路”相关史实,曾有评论说这是一种“愚公精神”,我深以为然,毛相林书记带领老一辈下庄人追逐着走出大山,惠及子孙的梦想,坚定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只要能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的信念,用血肉之躯去碰撞岩石,开辟出了一条天路,为下庄村开出了一条生之路。
(二)入户调查,村民访谈
最初开展这项工作时,我有极大的不确定感,因为作为一个外地人,听懂重庆话已经有些吃力,更不必说老一辈人所讲的带有口音的方言,但是在走访过一户人家后,我的顾虑就彻底被打消了,我单独访谈的第一户人家,只有一位奶奶在家,她听出我是外地人后,可以放慢了语速,让我能听懂她的每一句话。再之后访谈的每一家,爷爷奶奶都非常热情,他们都愿意和我们去谈起以前修路时的故事,也大方的分享现在政策变好,全村脱贫后的生活变化,他们和我们说起田地里的土豆和橙子,和我们说起家里的猪和羊。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下庄村现居人群以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年轻一辈大多外出打工或迁居县城,老人在家大多以田地收成为主要收入,家中孩子也会有贴补,年收入在500至800元之间,土地年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土豆和脐橙),在几年时间里,村庄也引入了“纽荷尔”品种的脐橙,销路不错。村民们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家中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与过去十年相比改善很多,而这个结果和国家政策扶持、村民个人不断奋斗努力脱不开关系,相信在毛相林书记的带领下,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下庄村一定可以走向富裕,在“天坑”中盛放出花朵。
(三)点对点访谈,面对面交流
当年参与修路的老一辈人都留在村庄中生活,我也跟随团队走进他们的家,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我一共参与了两户点对点访谈:“大力士”村医和“农家乐”爷爷。
伴着大雨,我们来到“大力士”爷爷所在的卫生所,他从修路时开始便担起了医生的角色,因为他的父辈祖辈皆为医生,自己也从小学医,所以在修路时有一些红伤病痛,他便为大家行医用药,几千元的药款从未向大家收取过,一直到现在,他也是村中唯一一个村医,尽己所能保障着大家的身体健康。农家乐爷爷则是响应了相关政策,在村庄中开办了“三合院”农家乐,有条不紊的经营着,接待着从山外进村游览的旅客。美味卫生的饭菜,干净整洁的客房,齐全的配套设施,也是他欢迎大家去到村庄游览的诚心。
老一辈修路人都已经渐渐变老,但他们仍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下庄村,仍然竭尽自己的力量推动下庄村的发展,这种精神和信念也应当不断的激励着村内的孩童和村外的我们,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奋力向前。
(四)普及党史,体验支教
活动过程中,我们也走进竹贤小学下庄教学点,为村庄里的小朋友带去了一节“党史小课堂”,告诉他们共产党的相关常识、教他们画党旗、讲述英雄小故事。
我负责了为小朋友讲故事这一环节的工作,虽然只是很通俗简单的《王二小放牛》的故事,小朋友们却都听得很认真,和他们互动时,虽然害羞,但在鼓励下还是大胆的分享了自己的所学、所想和所得,最后他们大声的说喜欢哥哥姐姐们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被感动和喜悦满满的填注。
短短几天三下乡的体验,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复杂交织的,有感动,有震撼,有坚定的信心,有新起的信念。感谢下庄村的村民,感谢学院,感谢一起工作生活小伙伴们,让我度过了出乎想象的每一天,带走了满满的收获和暧暖的友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2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