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为深入贯彻党史教育学习,挖掘天目山下的红色根脉,浙江农林大学寻找红色根脉社会实践团来到杭州市於潜镇后渚村《民族日报》社纪念馆,实践团通过查看资料,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的形式,深入学习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重温那一段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国家独立的革命岁月。实践团成员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向为党和祖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致敬!
《民族日报社》旧址位于於潜鹤村何家祠堂。从1939年元月5日创刊到1945年10月休刊,历时6年10个月,在这短短不到七年的时间中,《民族日报社》和日寇、汪伪汉奸及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做着最激烈,最残酷的斗争。期间,有十九名中共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抗日救国,竟遭反动势力的绑架和囚禁,经受了各种毒刑的摧残,更是有十二名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惨遭屠杀。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初到《民族日报社》纪念馆,进入大门,首先是映入眼帘高高耸立的“民族日报社革命先烈纪念碑”,黑瓦盖顶的白墙上详细镌刻着十二位烈士的生平,阅读着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生平,一股庄严壮烈的气氛油然而生。实践团成员郑重地感受十二位烈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并在“民族日报社革命先烈纪念碑”前庄严承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解放,民族复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为党的梦想奉献青春力量。
随后,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民族日报社》旧址。跨进正门,实践团成员发现整个纪念馆的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当年工作人员的照片及简历,室内摆放着一些珍贵的史料。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深入了解了《民族日报》从创立到休刊的具体细节,参观了当年革命先辈们所使用的四开印刷机、圆墨台、字模型等实物,《民族日报社》报刊工作情形群雕,以及《民族日报》创始人之一——王闻识烈士雕像。也认识了十二位为国捐躯的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也认识了以骆耕漠,徐洁身等一批爱国人士。
实践团成员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集中观看了《民族日报》社的视频。视频中,《民族日报社》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日,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坚定理想,以墨为枪。正如诗句所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他们是英勇的笔者,他们是不屈的报人,他们更是民族的脊梁。
图为实践团通过影视录像了解报社创办历史
紧接着,实践团来到陈列室,陈列室主要通过音像资料详细介绍了巍巍天目、红色记忆、抗战烽火等版块。当了解到中国守军在告岭之战中,战士们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百姓转移,在物资短缺,天气严寒的情况下固守阵地,向世界展示了“奋不顾身,临时守节”不怕艰险的革命精神:当听到周恩来西天目山之行的振奋人心的演讲时,即使处在不同的时代,但是实践团成员肃然起敬,备受鼓舞,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图为实践团通过3D影像观看周恩来的演讲
实践团还对周边村民进行了采访,村民告诉实践团。当年报社的所有员工全挤在一个小祠堂里办公,只有门框与窗框,冬天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御寒,连墨水都会结冰,吃饭都是素材,甚至由于没有椅子只能站着吃饭。虽然工作艰辛,但是大家不喊苦,不喊累,为了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实践团成员被革命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齐努力,攻难关。”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向先辈们看齐,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珍惜先辈们为当今开创的盛世,认真学习,努力拼搏,争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实践团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这一《民族日报》社坚定不移的办报宗旨,坚持党史教育,挖掘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将这些伟大的红色精神变为鼓舞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动力,变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图为实践团合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2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