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时间:2021年7月20日
采访者: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成员
采访地点:马岙街道茂盛社区
采访对象:林玉荣 男 84岁
中共党员,党龄62年,原马岙茂盛大队党支部书记、乡聘干部。
7月20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来到舟山马岙街道采访老党员林玉荣前辈,追忆风雨路。怀着一份忐忑,揣着一份兴奋,队员们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见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稍显疲惫,但依旧埋头工作的林玉荣前辈。表明了来意之后,林玉荣前辈放下了手中的笔,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侃侃而谈。
“刚到马岙五星公社的时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个时候五四、茂盛、五一、勤丰四个村子才刚刚合并成五星大队,这四个村在马岙是做穷的,基本是依靠返销粮过日子的。”林玉荣前辈顿了顿,继续说道。“说马岙公社五星大队穷,底子薄,穷到什么程度呢?说来你们不相信,我印象,穷到我上任当支书时,大队里的集体经济帐面上只有四角。当时整个中国刚刚度过最困难最饥饿的1960年, 马岙公社和五星队的社员也不例外,饥饿的影子还在大多数社员的眼前晃荡。老百姓真的饿怕了整个大队漫山遍野找吃的,到处开荒种瓜菜,”说到这,林玉荣老前辈有些激动,似乎回忆着当初的情景。
“那对于当时这种贫穷的境况,您做了哪些改变呀?”林玉荣前辈稳稳情绪,说道:“其实荡田面积的缺乏一直是我们五星大队的心病,我们1.4万亩水田不能正常耕种栽上水稻,这些荡田从平石岭的岭脚开始一直到三江口.除了偶尔在水面上露出的几个土墩,其余全是汪洋一片。我们五星大队250来亩土地,荡田就占200亩,粮食根本不够吃。才导致了这种贫穷的面貌。”林玉荣老前辈表情凝重,思绪带我们飘到了那个荒凉贫瘠的年代。“我主持召开支委会议,提出“改造烂荡田”口号却得到很多人反对,特别是些老年人认为自古以来老一辈就这么过来,从来也没办法对付这些荡田。但对于作为五星大队当家人的我来说要打好这场翻身仗,唯一出路就只能是改造“烂荡田”。这些荡田再棘手也弄。第二年初夏,少年气盛的我在一帮年轻干部的支持下.发动全大干部社员,将一片足有160亩面积的荡田四周围上土坝,然后将各村的所有水车(-种引水的农具)全部集中起来, 搁到围起来的荡田坝上坝外排水。人不停车,日夜不歇,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大家都满意的,我们取得了成功,荡田变得松松软软的,也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林玉荣老前辈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从他的微笑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敢于尝试的党员精神。
“那解决了温饱问题,接下来您对五星大队又做了哪些改变呢?”“其实那时候吧,我们的产量虽然涨了两倍,但是社员们的收入依然不高,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问题依然存在。针对我们当时的地理条件,我提出了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原则,发动社员在山坡上垒出梯田,引进柑桔、请来黄岩的果农师傅传授种柑桔经验,当年就栽下4000株柑橘,那时候收获的柑桔每斤能卖到1.6~ 1.8元,经济效益很好,还摘松果育松秧,在荒山秃岭种树搞绿化。搞起了绿色农业,现在的马岙有一个农家乐叫青青世界,那里之所以有这样茂盛的林木,就是我们当年栽种绿化的结果。”
“我们知道,文革后期带给农业的挫折时巨大的,您有想什么方法吗?”提到文革后期,林玉荣前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神秘的笑容。“文革后期,我们遇到的也不全是挫折,国家物质的严重匮乏让队办企业产品销路大增,我们办豆腐坊、锯板厂,还组织妇女摇麻袋线搞副业,让农村在种好粮食的空余间,有了一些经济收入的小外快。另外我们还有粮食加工,做年糕摇面、轧米等。这些集体办的企业,由大队统一结算。 工值由原来每天的3、4角提高到1.5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蛮不错收入了。由于发现我对办企业也有一套,不久后我被抽调到镇里担任企业办公室主任,管理乡办企业。”说道这里,林玉荣前辈有些遗憾,多半是遗憾错过了些许荣华的岁月吧。
随着时间的流逝,短暂的访问也进入到了尾声。队员们感谢林玉荣前辈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林玉荣老前辈也鼓励我们做一名党员,把长期参加学习作为一种任务,把提高素制裁能力作为一种责任,把取得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思考,党性修养,实践锻炼。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4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