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走进教育教学,民以食为天,7月16日,郑州财经学院“小外说河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调研团-郑州分队从饮食文化着手正式开展了调研活动,该调研聚焦于当地传统特色美食文化“葛记焖饼”。
怀揣着对这个能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以及探究其文化和教育价值,我们团队来到了位于伏牛路的“葛记焖饼”总店。作为郑州的“老三记”之一,他的知名度相较于合记烩面、蔡记蒸饺这“两记”来说确实稍弱些,本以为店里人气不至于太过火爆,但是出乎意料的的是还不到中午时分,店里已经坐满了人,团队一起品尝了这道店内招牌-坛子肉焖饼,确实不负盛名。经过对店内人员和堂客的采访,我们走进了它的历史,更是明白它之所以传承百年的原因。
采访初期无论是采访人员还是采访对象都略微有些紧张,但是随着谈话的进行双方都克服了内向忘却了紧张,逐渐地放开了自己。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居民们的淳朴与热情,很多人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对于葛记焖饼了解的部分以及品尝后各方面的看法。从本次采访经历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被拒绝的感受,在如此热的阳光下带着工作了一上午的疲惫,就算被拒绝了也要理解与包容。当然,也从这次采访中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要时刻保持一颗和善与感恩的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阿姨,虽然她对于葛记焖饼的了解不多,但是她温柔的语气和慈善的笑容瞬间赶走了所有的炎热与怠倦,很温暖人心。
在采访的过程中,通过老一辈的回忆,了解了关于葛记焖饼的起起沉沉。它体现了一个近代近百年的历史的缩影,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如今的新世纪,它经历了许多故事,而老一代的人也随着“葛记”经历着中国的起沉,而在“葛记”因为失去技术骨干将要消失在历史的鸿途中那段时间里,它依旧存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因为它始终提醒着人们那些艰辛日子的不易,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唤它回来,它也不负众望地重新回归,带给人们一个新的换代。
通过我们对它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它传承近百年是有其道理所在,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细致钻研和独特的匠人精神。虽然只是一道小吃,但想要做成功,烙饼、炖肉、焖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其的考究。而其创始人葛明惠更是严谨把握每一个细节。据我们了解,葛记焖饼还鼓励食客进行“光盘行动”,践行节约粮食的优秀中华传统美德,是我现如今所应具备的。而它更是与时俱进,并不只拘泥于坛子肉焖饼,更是添加了很多菜品。
因为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变化,现如今很多年轻人难免会浮躁,很难去细心钻研很多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葛记焖饼这种持之以恒辛勤的精神,沉下性子来认真实干。而现在更多的孩子崇尚外来的快餐食品,倒不如来品尝下这道极具风味的中原名小吃,了解下中原的文化特色及背后故事。
这次调研活动,我们收获到了很多,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了很多中原特色文化,知道了许多关于葛记很多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以前去葛记可能仅仅是为了去吃,不会去探究很多内在的东西,而如今再去葛记更多的是“品”。
对我们而言,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这次调研是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的特色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平常的纸上谈兵。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是非常愿意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他们的途径很大部分是靠自己去网上搜索,这种方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他们对文化的了解,所以希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普及且方式能够带来革新,让学生切实去感受文化的魅力。也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葛记焖饼的历史,践行细致钻研和节约粮食的精神。相信我们未来的文化教育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4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