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燃梦调研队成员前往江门开展觅侨乡赤子迹,承“信建”家国情三下乡活动,旨在挖掘侨乡银信故事,感悟家国情怀。
铭记思索民族苦痛,读史方知和平不易
从小生于江门、长于江门的我其实对这片乡土知之甚少,直到这次三下乡探寻之旅,我才发掘江门侨韵,才知道这方水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台山端芬镇银信博物馆,我对银信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中的第一部分圆梦之旅和第五部分复兴之梦。在第一部分圆梦之旅展板中有一张黑白图片“特立独行”,那是一张被称为“卖猪仔”的照片,照片里的华人赤裸着身体背对着镜头,还未剪去的长辫被绑吊在绳索上,图注是“猪仔华工”在香港接受身体检查。我看到这种张图片时心中不由泛起心酸与愤恨——这是何等凌辱人格与尊严的手段,这些华工不是被当作独立自由的人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件件商品任人挑选!这是国家羸弱之际国人遭受欺凌与歧视的体现。一百多年前的民族伤痕透过这张照片强烈冲击着我的心灵,我深刻地认识到:虽然过去已成为历史,虽然如今00后的我们正生于繁荣富强的祖国,但民族曾经承受的苦痛却不能忘记,我们不要认为和平昌盛是理所当然的,要居安思危,了解这片国土与乡土的历史,思索和平何来、幸福何来,才能更好地找到我们这一代的根系所在。
远洋寄信嘱报国,英勇抗战爱国心
而第五部分复兴之梦讲述的是当“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胁迫着民族命脉之际,远在海外的台山华侨以“有国才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慷慨解囊救国;更有华侨子弟踊跃回国参军参战航空救国。一件件泛黄的银信诉说着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深沉牵挂与对敌寇的满腔愤慨。在一封于1939年寄回台山的信中,一位华侨气恨自己不能回国战斗报国,便嘱咐“凡我轩辕之孙,倘不能执干戈于战场,与敌拼命,更应绸缪后方,以利抗战,方尽国民一份子之责”。读到这,我不由感动:华侨在外艰苦打拼,将积攒的钱寄回家中,在民族危难当头,他知道家人生计难维持,但他仍叮嘱家人钱要用在救国抗日,因为他知道有国,才有家!除此之外,一份南京“抗日航空纪念碑”铭刻的台山籍英烈名录烙印在我的心上。整整一列三十五个名字,且26个烈士牺牲时年龄仅在20岁至35岁范围,更有烈士的连出生年份都不为人知,只记录了他牺牲的那一年那一天。正值风华正茂却英年早逝,不免让我有些悲痛,但他们是为抗击敌寇保卫家国而献身的,他们的死又是何等壮烈!想到这,我不由对名录上的三十五个烈士肃然起敬,并用相机拍下了这份名录,告诉自己要铭记前辈的无私奉献!
从博物馆里走出来,我心头有些沉,倒不是悲伤的沉重,而是了解家乡历史后多了一份厚重、还有对前辈们赤诚的家国情怀的敬重!
传承银信文化,弘扬侨乡侨韵
但是在之后的调查问卷中我发现受访人中除了一些初中、高中学生对银信略有了解或比较了解,其他年龄层段的如小学生、青壮年、中老年人对银信表示完全不了解,且大多数为台山当地人,这个结果令我诧异以及担忧。带着疑问访问银信研究者李柏达先生后,我才明白银信文化不仅仅是信件,也包括华侨筹资捐建的学校、医院、铁路等等,若想宣传银信文化,让大众对其产生认同,就要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历史。而李柏达先生的那一句“我不能让银信消失,我要把它传播出去。”的话语让我动容,我也更坚定自己弘扬侨乡银信文化的决心。
万封银信夹着数笔款项跨越万里大洋寄回乡土;民族危难之际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一个个满怀赤诚家国情怀的故事令我感动且自豪!而我明晰自己不仅要了解这一段历史,更要承担弘扬侨乡故事与侨乡精神的责任,让江门侨韵流芳传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8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