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暑假期间,安徽大学“探寻党迹,聆听回响”小队成员胡静文、黄灿如、周鹏、范梦雅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乡镇贯彻落实的情况,分别于自己的家乡进行了实地实践。
危房改造谋福祉,共赴小康笑欢颜
7月25日上午七点半,胡静文出发前往湖涯村。她前往湖涯村村委会展开采访,从书记口中了解脱贫工作并和村书记一起前往脱贫户家进行慰问。在实践过程中,胡静文同学观察到村落里现在到处是整洁宽阔的水泥路,几乎每家必备的二层小楼,广袤的天地间一望无际的农作物,推倒重盖的新式厕所,村民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同时,在走访慰问村子中的贫困户时,胡静文同学了解到了村民们目前生活质量已经答复提升,当地政府不仅注重村落建设方面,更精准落实到对个人的补助补贴。
这些真实的景象十分震撼,促使胡静文关于湖涯村贫困的原始印象被彻底推翻。贫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生活焕然一新!
生态村庄新概念,改头换面新天地
7月25日黄灿如同学来到了河棚镇,在河棚镇土管所副所长的带领下陆续参观了河棚镇滨江公园、文翁小镇、顺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思乡合作社等文旅建设与扶贫基地。一路上鸟语花香,满目苍翠,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平整的公路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个地方还是道路泥泞,消息闭塞的贫困县。
副所长向黄灿如同学介绍道,为了改善乡民的生活条件,河棚镇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修建基础设施。以河棚镇滨江公园为例,那里原本是一块滩涂地,后来由于当地乡民缺乏卫生意识成了垃圾场,蚊虫遍布,臭气熏天。然而自脱贫攻坚实施以来,政府投资了约2000多万,将这里的垃圾被清理,建设了河棚绿色休闲长廊,为乡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乡土文物变迁,新貌示以新用
7月25日下午三点半,周鹏来到滁州市定远县池河镇,对其家乡的重要文物,也是老物件——池河大桥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探寻。周鹏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大桥的修复工作完成后,桥面变宽了,变平坦了,也更安全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茶余饭后喜欢到桥上走一走、散散心,孩子们也有了一起玩的地方,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将社会效益拉满。桥的两岸和还有许多有关于池河大桥的历史介绍公告栏,同时也修建了一条弘扬传统美德的文化长廊,对当地人起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作用。除了修复大桥,当地的党和政府还对周边居民聚居区进行了翻修,一改当年的脏乱差情况,让道路更为宽阔整洁,也让当地的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8月1日,范梦雅为了解共同富裕政策在家乡贯彻落实的情况,来到了颍上县慎城镇范拐孜颍上联力玻璃有限公司进行走访调研。
范梦雅同学了解到玻璃厂主要招聘的是范拐孜的村民,据观察,厂子里现在的工人以30岁到40岁年龄的工人为主。可见玻璃厂的建立不仅为范拐孜的人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住了一部分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且玻璃厂的工人每月的平均工资达到了4500元的水平,且逢年过节都有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补贴。这对于曾经处于贫困状态的范拐孜人民来说,在生活方面无疑有了质的飞跃。生活必需品的补贴使村民们减轻了一部分生活压力,同时新的就业岗位与不错的工资水平可以为村民们提供一定的储蓄,这样一来村民们有了一定的对抗疾病的经济能力,“一病就穷”的现象在村子里逐渐减少,这对实现脱贫有巨大的作用。
通过四位同学的走访调查,我们真切地看到党和政府在致力于脱贫攻坚时所采取的不同方面的方法,不论时危房改造、发展绿色农业、文物焕发新作用、村民携手共同富裕,每个乡村都有一本自己的“致富经”,在党的引领下,各个村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共同脱贫,共同富裕,我们定能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一同打赢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8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