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庞杂的碎片化信息充斥人们的生活,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逐渐被遗落在人们视野之外,尤其如今信息的来源以互联新媒体为主,小众的紫阳民歌就在此情况中更显得难以弘扬传播。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陕南地区传统民歌中具有代表的曲种,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可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仍显得微弱。
6月9日,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核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在明确了2025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提出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培育一批品牌,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等多种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一条新潮的发展道路。
据《规划》显示,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开展非遗传播。鼓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
结合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机是当下尤其重要的方式。主动了解当下民歌宣传的现状,清楚目前青年群体对于非遗的了解程度、对紫阳民歌的了解程度才更有利于我们明确在新媒体下传承的每一步。
为此,实践队员们特意于2021年7月18日至20日采访了许多青年群众,并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回答进行视频剪辑。
首先在采访前,队员们自己从历史文献出发做足功课,发现紫阳民歌是一个什么样的非遗,什么时候被列为非遗名录的。
其次召开线上会议进行实践日程安排以及采访事宜安排的讨论规划。
最终细化了三条采访问题,寻找青年学生进行采访。
而从采访的结果可以得知,多数青年学生对于非遗文化并不了解和关心,甚至从未听说过非遗文化紫阳民歌。这些回答让团队不得不开始对其反思:在紫阳民歌传承上究竟面临了多少问题?并且,青年大众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不了解和漠然,也让实践队员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极具意义的,思考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当从何做起。
该实践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解决紫阳民歌在传承中所遇窘境,特别是通过运用新媒体、融媒体对紫阳民歌进行弘扬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紫阳民歌,让紫阳县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呈现蓬勃的生命力,开启民歌与民谣、经典与流行、传承与创新的跨界合作。
7月23日实践团队就要出发陕西紫阳当地追源本土民歌文化,使用新媒体技术传承非遗,以最积极热情、专业负责态度和能力地将紫阳民歌唱响新时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2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