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治防返贫,润民细无声”团队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实践模式,队内设队长1人、新闻官2人、通讯员2人、安全员兼联络员1人,在经历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后,于8月1日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开展线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月6日,为了获取更多有关扶贫现状的信息,丰富本次社会实践调研的样本信息,在保证健康安全和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团队成员覃子端再次跟随参与扶贫的当地基层机关以及扶贫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来到其他帮扶对象家中以面对面采访的形式对当地扶贫的情况作进一步具体的了解。
在采访的过程中,首先谈及了帮扶前后的变化,受访的村民表示一是生活居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政府对于帮扶对象修建住房会提供相应的补贴,由此原先的住房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村庄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周边的环境在政府的改造之下变得更加宜居;二是由于扶贫机关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户家庭收入的数额有所提高。例如政府会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投入资金以及技术等,支撑产业的发展,后由扶贫机关带动贫困户参与到这些产业振兴活动当中,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促进产业的发展,许多贫困户与贫困村在此类扶贫政策当中获益匪浅。而对于疫情待业的贫困户,政府联合相关的扶贫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以此保障贫困户或脱贫户的收入,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此外政府会提供各种事由的补贴,对帮扶对象的子女受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助学贷款以及助学金政策为他们减轻了不少由于学费生活费引起的压力。
而后团队成员与受访的村民谈到了关于获取扶贫政策信息方面的问题,受访村民的回答中除了提到的在扶贫有关机关的公告栏查看有关政策的这一渠道以外,受访的村民还着重强调了帮扶责任干部在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大部分村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以及网络媒体的限制,获取和了解政府以及扶贫机关所颁布的扶贫政策不够及时或透彻,因此帮扶责任干部需要充当“信息桥梁”的角色,在实施扶贫工作当中,一方面帮扶责任人会在不特定的时间或者指定的时间来到帮扶对象的家中,实地考察和跟踪帮扶对象的脱贫情况,从而制定脱贫措施与计划,做到“因户施策”,从而达成“精准扶贫”的目标,另一方面帮扶责任人也负责将政府以及扶贫机关下达的脱贫和防返贫政策通知到户,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尽量保证每个贫困户能够切实了解以及受益于相关的政策。
此外,当谈到村民本人对于自己在扶贫工作当中应当是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时,他真诚的说道,国家的帮助只是一时的,不能够因为国家与政府的帮扶就撒手不做事,等着政府上门“喂饭吃”,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最后,团队成员还向受访的村民提到了实践团队有关“扶贫法制化”的想法,并向其解释了其中的涵义与意义。受访的村民表示支持与认可,他解释说,听起来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作为帮扶对象的权利,因为利益的诱惑,有一些不满足贫困要求的家庭却能够运用自己拥有的权势去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好处,使真正贫困的家庭没有争取到自己应得的权益而又
“哭诉无门”,这是不公平的,所以如果能运用法律来约束此类行为,制定奖惩的措施会更有力地保证贫困群体的权利。而且近年来为了配合政府所提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计划,相关机关会在村里乡里开展相关的普法活动与技术培养活动,组织有关的人员给村民们上课,由此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掌握有关的技术,还会因此给参与的村民们提供一定的补贴,此项措施积极响应了“扶贫先扶智”的号召。
本次下乡实践丰富了实践团队社会调研的样本信息,并初步了解了村民对实践团队关于“扶贫法制化”的想法的态度。实践过后团队成员覃子端与整个团队分享了在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取的信息,通过讨论,实践团队调整和和改善了下一步的实践计划,争取更有效地进行社会调研活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7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