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仰视夜空,凝望着无边星野,发出《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千年后,中国行星探测承天问之名,继古人之志,踏上寻找远方,探秘未知的旅途。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影像。千载寻找、思索与钻研,指引着人类逐渐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家国天下行实践队来到航天开拓者面前,去感知那跨越空间传承的凝望寰宇的目光背后,灼灼求知的光芒与砥砺探索的精神内核。
年少无知时,我饱含疑问,我们耗费无数心血、人力物力探索这片渺远的太空,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类未来踏上火星、走出银河系,对人类历史发展意味着什么?邵春涛老师告诉我,其一,好奇心是人的特质。自古而今,对远方的好奇带领人类走出荒原、驶向海洋;对远方的好奇让人类站上平视可见的所有土地后,抬起头来,想要伸手触到那片可望不可及的天空。再者,航天促进科技向前迈进。航天科技所需精准度相比于其他领域高无数层级,故而更难的技术因航天被攻关。而最重要的是,探索宇宙,会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地球是否是生命唯一栖息地?人类是否是上帝的宠儿?数万年后资源耗尽,人类又将归属何处?太多问题亟待解答,我们相信,远方会告诉我们答案。
踏上未知的土地仍充满千难万险,支撑研究人员一路前进的,不会只是心中的梦、眼里的光。科研攻坚的无数孤独日夜、一点失败全盘“归零”的绝望、成果呈现之前无数的藉藉无名……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的,是更强大的不竭精神动力——航天三大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白手起家,推动了航天事业发展。1955年,历尽万难,面临从零到有困难的中国航天,迎来了钱学森,迎来了春天。而正是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航天才有了1970的“东方红一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才打破苏联的预言,在短短两年零六个月中就完成了建设,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老一辈航天人,用行动和实践诠释了航天传统精神。让每一位实践队员肃然起敬,多一分对前辈的敬重,多一分对航天精神的了解。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精神。孙家栋院士深耕多年,实现人造卫星从无到有。贯彻“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理念的孙家栋,从航空到导弹,从导弹到航天,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生根,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也是他带领航天十八勇士,满怀爱国热情,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探月工程,孙家栋院士一直活跃在最前线,活跃在国家最需要他的地方。
人造卫星从无到有的过程,孙家栋院士等勇士的无私奉献,正是这种两弹一星精神的最佳体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凝练。杨利伟航天员矢志奋斗,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从1998年不断地对航天员进行筛选,到2003年载人航天的成功,离不开杨利伟对自己严苛要求,是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才让中国航天迈上新的台阶。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印刻在一代代航天人心中,更荡涤了实践队队员的心灵。
在宇宙面前,人类的智慧有多渺小?但精神的力量有多强大?天问一号带着人们向浩渺星空迈出了更远的一步,我辈也会铭记前人期望,秉承薪火相传的航天精神,以中国航天梦为引,树凌云之志,穷报国之心,立世界航天之巅。(通讯员/许文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9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