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巨大成功的背后,包含的是无数航天人的汗水与泪水,是无数个日夜的鞠躬尽瘁。而这其中,就有邵春涛老师的身影。抱着求知的渴望与敬仰的心情,实践队成员叩响了邵春涛老师的门,也叩响了通往浩瀚星海的门。
2021年6月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家国天下行实践队于主楼会议室采访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参与天问一号研发的邵春涛老师,并就“天问一号”的发射原理,运行细节等展开了深入的交流。邵春涛老师砥志研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天问一号”的运行过程,面临难题以及解决方法;邵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谈话内容充实,不仅缓和了会场紧张的气氛,更使每一位实践队成员受益匪浅。
本次访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邵老师对天问一号的发射和运行进行介绍,而后实践队队员根据访谈内容对邵春涛老师提出一些问题,邵春涛老师进行解答,并作相应的会议记录;最后是实践队队员与邵春涛老师进行合照。
首先,通过邵老师对天问一号所面临的极端环境的介绍及运行原理的阐述,天问一号的发射过程及运行轨迹便完整的呈现出来。为何火星之于人类探索外太空如此艰难?通过邵春涛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天问一号的着陆过程是全自主的,自主着陆过程在9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但当时地球和火星间的单向通信延时大约17分钟。而且其凶险在于,火星表面大气浓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但是有空气就能引起天气变化,而天气变化会产生风,进而造成恶劣天气,譬如在火星上台风的强度最大可达到地球最高等级台风的三倍,大大增加飞行器的控制难度;因此,天问一号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更是人类地外天体探索的一大步,这标志着我们或将有能力将脚步迈向更远的深空,探索更多的未知星体。
航天领域中一直都有哈工大人的身影,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与航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航天需要精准,需要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需要精准的数据,高精尖的技术,才更促使我们哈工大学子为此奋斗,才得以将这一精神传承百年。百年来哈工大人的身影一直活跃在国防、航天等重要领域,正彰显着哈工大学子传承的八百壮士精神经久不衰,并在国家的蓬勃发展中熠熠生辉。
第二部分,学生提问环节,除了一些天问一号的相关问题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向邵老师提出来自内心的疑问:请问邵老师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什么展望?对想从事航天方面的哈工大学子又有哪些建议呢? ”
对于航天事业,老师认为中国航天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技术是在航天领域被首次提出和应用,而后逐渐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其中一句 “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承受失败。”也道出了科学研究的不易。风光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论证、试验,甚至归零。这不仅体现了航天对科研人员要求之严格,更体现出航天事业发达的背后是无数艰辛的日夜堆砌而来的,是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所铸就的。
对于学子的期望,他说道:“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中航天领域的任务饱满,我们可以预见将来航天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这个领域也需要多学科人才。现在技术发展迅速,就算好的技术也避免不了被市场吞噬的风险。同样的目的要用不同的方式到达,但最终只会选择最优的那一个,因此要不断的优化和进步才能在洪流中得以生存。“最后邵老师强调,不要惧怕失败,因为即使任务失败,也一定会有收获,因此不能在工作开始之前就有畏惧心理,害怕失败,要选好方向,放平心态,刻苦攻关,必能收获成功。
最后实践队成员与邵春涛老师在访谈结束后进行合影。
本次采访,实践队成员不仅仅深入了解天问一号发射及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也让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有如邵春涛老师一样在背后默默奉献与付出,一心一意为国家而不求功与名的科研人员;更让哈工大学子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的具体体现有了深入了解,也将这一精神根植在哈工大学子心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