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师应如何开展教育
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作者杜威通过理论与探索,给与了教育工作者大量的教育建议,其中,从教师一职为出发点,笔者总结了一下较为印象深刻的内容。
1.合理认识教师本身的榜样力量
相信“立德树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些词汇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教师承担了教育工作进行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的发展性和向师性,教师的品德、习惯、素质、以及学识,方方面面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教师的榜样性的力量,并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这股力量指引学生,在这样的认识主流之下,似乎只要一个教师是令人敬佩的、或是学识渊博的、或是品德高尚的,那么这位教师就拥有了绝对正面的榜样力量。
然而,本书的第四章的《学校情景与思维的训练》这一章节,提到了笔者在这之前没有想到的关于这股力量的负面影响。
我们不难知道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礼貌、特性、语言和交际习惯的影响力越大,学生因为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性从而固化个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学生可能会因为想要获得教师的赞赏,而“投其所好”,从而变得格外注意模仿教师本人的思维方式、或者偏好。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师本身的榜样力量带来的教育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来自例如教材的其他方面的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得教师的教学容易限于一个狭隘的维度。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正确且全面地认识榜样力量,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之中该力量的使用频次和时机,将其作用最大化。
2.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一直是教学过程中常谈却难以具体实施的一个内容: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明确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或因为课时有限不好开展、或因为教师本身能力的局限性无法从教材之中找到抓手开展思维训练、教师之中能真正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少之又少。
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也容易陷入将机械的学科练习等同于思维训练、将记忆而来的知识与能力当做思维而来的知识与能力等问题之中。如何挖掘学科教材内容与的思维能力提升教育的契合点,并恰如其分地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掌握思维能力,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效果?该问题也是当下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0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