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身为农科学子,我们以“学以致用,精准扶贫”为指导,在张永中老师带领下,我们组建了山东农业大学2021年暑期大学生赴山东临沂蒙阴“追寻红色足迹,调研蒙阴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深入基层了解农情,积极进行农技推广,助力科技支农,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一、伟大峥嵘岁月,红色沂蒙精神
7月15日,为追寻红色足迹,与热烈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相联系,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老区,访问了沂蒙红嫂纪念馆,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同时还是光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5-16日,团队成员在参观学习的同时,积极采访当地的工作人员、游客和居民,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群众对红嫂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让队员们对红嫂精神有了更加深入多元的了解。
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团队成员重温红色故事,感受那个年代的特殊情怀,又将之与实际先结合,用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武装自己,投入到伟大的乡村振兴大实践中去。从“沂蒙大姐”李桂芳运送军粮、看守烈士遗体,到胡妈妈胡玉萍积极学习雷锋帮助部队做战士思想工作,再到“永远的新娘”李风兰苦等十二年孝敬公婆、领养孩子,以及做鞋垫三万双的范桂君……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开拓国家建设新局面、继承民族使命的后继人,于党于国而言,红嫂精神仍然是一堂醒世的警示课,警示着我们,只有毫不动摇的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如一地用一言一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我们的振兴事业才能如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在人民的支持下继续大步昂扬朝着一个又一个胜利迈进。
二、参观现代农业,思考农业转型
7月17日,团队来到了第二站——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进行为期3天的调查学习。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集农耕文化、科技成果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种苗培育推广区、农耕采摘体验区、水产养殖示范区、微滴灌溉示范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商贸服务区等十个功能区为一体,有丰富的科技成果和模式供我们学习参考借鉴。
队员们在此期间先后参观了“兰香东方”“锦绣兰陵”“华夏菜园”等展馆,无不为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惊叹。在那里,有形态各异、花色多样的兰花,每一盆兰花都体现着现代花卉业的智慧,通过基因突变、嫁接等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兰花不同样子的美,给人以高享受的视觉盛宴,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兰花的固有观念。还有宛如放大镜下的绿色植物王国,傲立的躯干与枝叶昂扬着勃勃生机;那一个个仿生态的园区,将热带、温带、沙漠等的典型生态类型依次呈现在我们眼前,短短的距离,我们仿佛走过了大半个地球。我们了解到,这些神奇的景观背后,是高新的育种、栽培技术,突破了常规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限制。比如,管道栽培法、滚筒栽培法,不用天然土壤,仅需要单体肥式水溶肥配成的营养液,即节省了用地,而且减少了受病虫害感染的机率,因此可以种出无污染无公害的作物。在日渐推崇绿色食品的今天,在耕地问题是益严峻的今天,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显然是光明的。再比如,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植物工厂。通过对设施内高精度环境的控制来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这项技术可以突破环境对于作物生长的限制,将有望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此外,团队成员们注意到馆区没有大水漫灌的现象,甚至喷灌的技术都较少使用,大多数的试验田都是采用滴灌的形式直接将水分送至植株的根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部分植株因为长时间的浸水而“烂苗”。新型农业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天地的依赖,真正把丰收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不仅让队员们看到了农业的进步与魅力,也引起了我们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思考。
三、乡村振兴步新轨,沂蒙精神与时进
7月20日,团队在张永中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临沂市兰陵县南小庄村,开启最后的实践调研活动。
队员们首先来到了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友戚秀山先生的鲜食玉米加工实验室。师兄在“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治学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所学的农学专业以及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在充分调研家乡兰陵的农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以拳拳的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成立了山东美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师兄身上的那种「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支持着他克服了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苦难,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回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化+品牌”的经营模式,与多个合作社和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直接使农民的收入提高20%-25%,为家乡兰陵走向美好富足的明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对师兄的专访,队员们深入学习了师兄在鲜食玉米加工方面的真知灼见,了解了他将鲜食玉米加工产业化的初衷和方法,以及将玉米种植地选在兰陵的原因。得知师兄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乡政府的诸多帮助,队员们对党的政策支持有了更直接的体会,也真切地体会到党对乡村振兴的志在必得。
之后,实践小队又在张永中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南小庄村村委会,村书记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在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南小庄村人口有三千六百多人,耕地面积四千两百多亩,目前属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东边靠着兰陵国家农业生态园。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响应乡村振兴,进行着产业的调整。村中有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流转已有一百六十多亩,下一步还要再流转四百多亩,进行产业的小调整,增加种植面积、进行规模种植,向着现代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要打造吃住行观光旅游一体化产业。目前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蒜和小麦,大蒜的亩产在三千多斤,其中蒜苔的亩产在一千六百斤左右,小麦的亩产在一千六百多斤。大蒜的种植成本高一些,但收入也高;小麦的种植比较方便,收入就低一些。种植方式主要为套种,这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占用,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听着村书记将南小庄村的过去、现在、未来一一道来,队员们头脑中对农业农村的认识也逐渐具象化,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跃变,亦将乡村振兴理想的种子播撒在了我们心中。
总结:满满当当的实践调研行程很快就结束了,但是,真正的实践之路仍是“路漫漫长修远兮”。正如张永中老师对队员们说的,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好了,还得需要实践转化成队员们自己的经验,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能够加深队员们对农业农村的认识,未来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转化运用于实际,助力乡村振兴。不论是师兄的创业经历还是南小庄村的发展之路,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坚定了队员们学农、爱农的信念,队员们坚信,今日所学必将为未来的璀璨攒下点点星光。今后,队员们也会更加关注民情民生,多走访了解真实的农业农村现状,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4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