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走向振兴实践队成立于2020年1月9日,目前已有了一年多的调研经历,累计成员达20人。在这期间走过云南、贵州、山东、河南四大省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调研,挖掘乡村振兴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接乡村,商建文化建设思路,与村民一起步入寻根的道路。有幸成为走向振兴的一员,接下来我就实践经历谈谈个人认识。
一、当代青年需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我们去过博物馆,到过乡村,采访过政府官员,也跟田间农户了解过情况。在随队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学生不能死读书,当年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求学目标,参加此次社会实践让我花更多精力去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之前的学习,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我打开一扇窗口,增强了我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乡村振兴需文化振兴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云南大理的扎染因为经济效益传承困难,贵州木雕手艺人越来越少,机器可以从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逐步取代人工,山东青岛泊里红席编织技术仅留存在展示厅,禁锢在博物馆。农村传统文化无法很好地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无法可持续为乡村文化发展造血。我们需要继续通过项目的前期调研与后期的合作落实总结经验,完善理论,把握住乡村振兴五年过渡期的机遇,寻找地方振兴产业与乡村文化融合点,提出将传统文化力量注入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当中相关建议。
三、“走向振兴”需不断创新
这里的“走向振兴”既指乡村的走向振兴也是指我们走向振兴实践队。正如琅琊酒厂的一位职员所言:不进步就是落后,不创新就是在后退。乡村文化之所以会没落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符合当代的潮流,有的太过繁琐,有的太过简陋,诸如此类不合时宜的文化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文化才能为经济加油,经济才能给文化输血,二者相互促进,乡村才能越来越好,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农业发展更加稳定,农村建设更加高效,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创新不只是乡村建设方案,为了提出更好的方案,让我们的社会实践落地更稳,成效更好,团队也需要创新,调研方式的创新,设计思路的创新等等。
希望乡村振兴可日见成效,希望社会实践一切顺利,希望接下来的实践能让我学到更多东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8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