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阴影中的英雄——陕西皮影戏非遗传承人
7月16日,以深入探寻古城遗韵,帮助传承秦声文化为目的,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2021暑期社会实践“寻秦声 探遗韵”小组派出两名成员,前往西安市新城区永兴坊非遗民俗街展开实地调查。
为更好地研究西安市非遗文化与商业旅游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团队成员在永兴坊内走访多家商铺,并观看了坊内的华县碗碗腔皮影戏表演,采访了华县皮影传承人孙赞。
永兴坊的商·文·旅模式
永兴坊原址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是西安市为彰显古城底蕴、扩大西安影响力于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其仿古建筑群展示了古长安街坊式形态,保护了中国传统的里坊文化。小组成员在与永兴坊招商中心工作人员的对话中了解到,为发扬城市人文精神、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坊内要求入驻商铺必须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往游客无论是享用美食还是观看表演,都是在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直接对话。
艾牛辣子的销售员提到,永兴坊项目虽有政府支持,但商户租用店铺并无优惠,且需经过层层把关。店铺的成功入驻,正是因为店内辣椒为秦椒,皮厚肉香,且均为现场炒制,以原始工艺最大限度保存辣椒原本的香味,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店铺生意一直十分火爆。
美食博物馆内的华县皮影
永兴坊内不仅有众多的非遗美食,还有秦腔、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着游客们的欣赏。商铺走访结束后,小组成员赶到美食博物馆门口观看坊内每日下午四点开演的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华县皮影一个班子通常由五人组成,在永兴坊内表演的则是如今难得的拥有一个完整五人戏班,可以上演其他地方因需要配合而无法演出的武戏。在每日下午四点准时开始的表演里,戏班的表演者在一场十分钟的折子戏中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配合,观众也可以前往后台欣赏在幕布后的演出。“其他地方是放的录音,不让你去后台,去了要穿帮了。”孙赞说。
由于对灯光、舞台等条件的特殊要求,皮影戏表演的最佳场地并不是室外,刚巧位于地下的美食博物馆后台一直闲置,戏班便顺理成章地入驻表演。虽然入口隐蔽,但永兴坊对皮影表演的宣传一直很到位,孙赞自豪地说:“进来的游客99%都是冲着皮影戏来的。”
华县皮影的隔代传承
在旺季,永兴坊每天至少要表演八场,对于戏班里的老人来说,是一场不小的消耗。孙赞是班长魏稳柱的孙子,也是表演者里唯一的年轻人,谈到皮影戏的传承问题时,他有很深的感触:“爷爷是演皮影的,我比一般人接触的机会就多些嘛。”但原本他也并无接爷爷班的打算。长大后,他常来永兴坊看爷爷的表演,有好几次,他看见几个年轻观众为一场皮影戏感动落泪,“其实剧目本身也没有那么感人”,但他明白,这是人们为传统文化的魅力动容的表现。于是在爷爷的劝说下、在观众的反响中,他终于还是加入了这个不问名利、只求热爱的队伍,一做就是四年。
班子里现在用的皮影由黄牛皮制作而成,孙赞笑着指着色彩鲜丽、表情生动的皮影“韩天化”说,“这种算是一般的,有专门雕刻的,那种花纹更好看。”在问及是否会收藏一些制作精美的皮影时,他摇摇头表示:“现在的人都说收藏,但我们是演戏的,不收藏。”在曾经,做皮影这行的人很多,皮影在人们眼里并不是什么宝贵的东西。现在博物馆里有用于展览的皮影,人们参观时赞叹其在展柜灯光下的精巧绝伦,却很容易忽略,传统的皮影做出来,就是为了演戏的。
为了扩大知名度,孙赞经营了微博、抖音等网络账号,抖音id“长安弄影人”,“播放量很高,但点赞量很少。”播放量来自与网络平台的合作,真正静得下心去欣赏一场完整的皮影戏的人还是少数。在众多非遗文化中,皮影已然站在了发扬传承的前列,它因通俗有趣、精美考究而很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但皮影表演如今难以吸收到新鲜血液,学习时间长、回报少是众多学习者半途而废的原因。
“我们负责学习表演,靠你们多宣传宣传了。”孙赞说道。皮影目前仍然拥有着一批纯粹、真诚的表演者,让大众认识皮影、热爱皮影,则是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传承中更加关键的环节。
如今,年龄断层是非遗传承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掌握技术的人随着时间老去,学习传承它们的大门却一直无人敲响。即使非遗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听说过它们的人越来越多,也难以真正改变非遗消失的命运。永兴坊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众多非遗文化的知名度,是一个文旅结合的成功案例,但在关于非遗的深度拓展上,仅凭人们旅游中的新奇体验,很难达到真正需要的普及水平。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会有越来越多人被传统非遗的魅力吸引,被它的魅力折服,愿意接触它、走近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0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