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巩固提升,让脱贫群众生活更美好?7月26日至8月3日,苏州大学授“渔”济贫实践调研团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实地访查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脱贫经历、未来构想等,以可行能力为视角调研后脱贫时代个体的生活期望,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并不只是靠简单的资金援助。当前,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根除贫困的标准测度,脱贫者的医疗卫生、住房饮水、人才教育等基本生活需求均得到了社会物质保障。国家、政府等他者维度的援助有其限度,脱贫群体“自造血液”的可行能力培育必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参与更多公共对话交流、享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些脱贫之后的生活展望实质上是可行能力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延展扩张。
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村里的每位帮扶责任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对农村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发展愿望、主要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摸底调查,掌握了贫困户住房、用水、用电、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了每一户的脱贫攻坚专属档案。帮扶责任人认真细致的笔记记录着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困难问题,他们负责的态度深深地触动着团队成员,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贫困户发展的方向,帮助贫苦户真正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这样让大家有目的有方向的奋斗,谋求生存之道,方才是持久性的扶贫,没有“后遗症”的扶贫。
团队成员跟随帮扶责任人挨家挨户走访,助力减少脱贫户因信息闭塞而产生的生活负担,防止返贫。为他们讲解宣传当地的扶贫政策,包括讲解社保政策,为其办理残疾证;观察贫苦户的基础生活条件,帮助申报房屋修缮;了解家中是否有人生病,防止因病返贫;关心贫苦户子女的接受教育现状,同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来源等等,在全面的了解中综合分析,精准实现其需求。
“多亏了他(指帮扶人员),帮了我们太多忙,他是我们的大恩人!以前,我夜里睡不着,一想起家里困难重重,不知不觉眼泪就哗哗直流!”一户人家动情地对团队成员说起自己脱贫的经历,原来是帮扶人员了解到其小女儿面临毕业,于是与县直帮扶人一同,多方为小女儿联系就业单位,最后成功被东营市某制造材料有限公司录取,成为一名品管员,解决了孩子的就业问题。同时,帮扶人员考虑到这户当家人年龄偏大,外出务工也不现实,便积极与康洁保洁公司对接,与村两委协调,将他安排在本村担任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增加700元的收入。一家四口两口实现就业,其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变政策“输血”为自我“造血”的目标,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团队成员事后通过电话特别联系了这位村民口中的“大恩人”,他直言为了让这一家增收致富、摆脱贫困,破除“等靠要”思想,他还是费了些“功夫”。团队成员听闻也不禁感慨,也正是这样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攻坚,用真情践行着帮扶责任人的责任和担当,才不断为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和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除了切实了解农村脱贫现状以外,团队成员还特地前往当地扶贫办与帮扶负责人进行交谈。工作人员一边为团队成员介绍平日的工作安排与实施情况,一边讲述扶贫中的小故事。团队成员透过这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也发现其实在帮扶中这些基层干部也遇到不少困难。一方面,是部分贫困户的盲目攀比心理。因其自身在精准理解扶贫政策有一定的难度,不能明确分辨是否符合条件与标准,而在村中邻里的交谈中产生攀比心理,不免会对帮扶人员产生质疑,这时,便需要帮扶人员更加细致耐心地讲解;另一方面,是部分年龄较大的贫困人口的依赖心理。因对未来返贫风险的担忧,他们希望帮扶政策能够更加细致,涵盖帮扶内容范围扩大。
团队成员在一开始会惊异于贫苦户家中脏乱的环境,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现状,但在一户一户的走访中,慢慢被感动。有的家庭仅靠一人挣钱补贴家用,收入微薄,却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的贫困孩子为了节省用电而靠路灯学习。在谈及对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期待时,大多数仍然希冀能够有长期稳定的职业与收入,这样才能够真正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由此可见,已实现脱贫的群体并不愿意始终依靠帮扶政策而生存,而是希望能够争取机会并更加努力地工作,能够朝着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迈进。所以巩固期的扶贫工作更加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加细化,实现后脱贫时代的良性运转。
脱离贫困且防止返贫,靠的不仅是国家、扶贫干部,还有贫困人群立志摆脱贫困的决心。前行之途有湍流,也有险滩,但我们心有所恃,奔向更好的生活就是方向。通过几天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结合后脱贫时代的新挑战,对于从脱贫主体对良善生活的期望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利于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建构一份符合中国脱贫国情的个体能力清单,助力实现城乡公平与人民的美好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2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