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积极开展暑假垃圾分类“环保同行,‘拉’分一‘夏’”主题实践活动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破解垃圾治理难题,推进垃圾分类是关键。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存在垃圾成分复杂、量多分散、随意堆放且收运困难等问题。为进一步倡导垃圾分类理念,营造低碳环保良好氛围,引导农村村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形成垃圾分类及环保意识,基于此,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成立“环保同行,‘拉’分一‘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课题研究,组内分工,采取线上线下问卷设计调查、线下实地走访调研等手段以及采访当地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各返乡农村地区开展垃圾治理的水平及现状,同时探寻制约农村垃圾分类及治理实施的因素,通过环保政策宣讲、海报制作宣传、游戏互动等方式,帮助农村居民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提高环保和健康生活的意识,为践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进行垃圾分类指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宇睿 供图)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关注度高的工作。我国政府早在2000年就开始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方案,但是并没有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采用教育、引导和鼓励等干预方式,没有制定强制性惩罚举措。为了让城市居民更好的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践行中国环保主义,养成良好的自觉意识,常州工学院“环保同行,‘拉’分一‘夏’”暑期社会实践小组于7月13日起正式开展实践活动。实践负责人召开会议讨论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的团队成员们各自分工,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制作调查问卷。在各地,大范围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及看法进行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客观分析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及看法。
制定问卷期间,团队成员积极讨论问卷的大纲,从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居民是否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居民是否能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目前身边的垃圾分类状况以及对垃圾分类的实施及其宣传普及和推广有什么好的建议等方面设计并制作问卷。初步定稿后团队成员们再次展开会议,对问卷问题查漏补缺,最后根据团队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三改,制作出与主题贴切且有调研价值的问卷。
(图为实践队成员设计的网上垃圾分类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西平供图)
烈日炎炎也挡不住实践团队成员们发放问卷的热情。团队成员们结合身边资源,在网上发布问卷,并且沿用疫情期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方式。7月21日,实践队员汪俊佚采取线下调查,面向小区居民楼用户发放问卷,进一步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以知晓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和建议。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俊佚 供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共获得210份有效问卷,“环保同行,‘拉’分一夏”实践团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与路人随机访谈,深入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与落实情况。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居民进行随机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华昊威供图)
(图为社区居民在填写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俊佚 供图)
实践队员们综合线上线下调查结果统计,并搜寻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第一,当地社区已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并且现阶段居民已经基本掌握垃圾分类知识,但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居民在生活中往往无法正确地对生活垃圾进行准确的分类,这种情况是由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进而无法准确界定垃圾的类别,尤其是具有较为复杂的成本,且混合程度较高的垃圾,不清楚分类标准,常常依靠自己的猜测。
第二,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缺乏一定的意识。在生活中,居民分不清垃圾分类的利弊,而仅仅在乎垃圾分类投放的麻烦,采用时间不够充裕来不及进行垃圾分类的借口。简言之,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从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对垃圾进行准确分类。总结原因归为居民难以改变垃圾混合投放习惯和难以适应全新的垃圾分类习惯。
第三,部分村民表示,社区垃圾分类的投放点太少,很多村民不愿意跑很远进行垃圾分类。归其根本还是多数村民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和意识,认为这些仅是流于表面文章的工作。
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垃圾分类在居民生活中还没有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引导还没有到位,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并未配齐配足。我们应该通过设立官方网站、电视新闻播报、设立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来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让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并制定一些相关设施和法律条例来帮助居民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
为响应疫情防控工作,居民在家中进行家庭垃圾分类,将家庭垃圾分为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这样居民都能分类定点投放,环卫工人就可及时对其收运处置,避免垃圾长期堆积传播细菌,更好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卫生。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家庭垃圾分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宵 供图)
“深入贯彻,充分认识”,为了让农村村民更好的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践行中国环保主义,养成良好的自觉意识,基于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7月23日下午,实践队员汪俊佚、张宇睿等向当地社群服务中心进行了采访。
(图为实践队员汪俊佚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泰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杨小梅主任合影。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俊佚 供图)
“垃圾分类进社区”的活动举行至今以取得极大成效。泰州市泰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杨小梅书记对本次活动给予了极大肯定与帮助。杨小梅书记表示目前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社区基层也在积极执行垃圾分类,但是村民暂时还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的工作还不扎实,在问到对今后垃圾分类的希望与建议时,杨书记表示希望国家在修定政策时要根据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希望城乡居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同时,在被问及存在市民由于垃圾分类投放点太远而不愿意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时,杨书记表示在实行垃圾分类项目上泰康社区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基本常识及意义并实行“两定一撤”垃圾收集模式。即两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一个收撤垃圾时间。但同时,根据中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在原政策上也将做出相应调整,此举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与大力支持。
7月23日下午,通讯员张宇睿走进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招贤村招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访唐邱彬主任,唐主任表示国家下达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我们一定坚决地,严格地执行,目前在进行垃圾分类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大部分村民认为垃圾分类仅是表面文章。唐主任还表示,目前招贤村已经推行了垃圾分类的活动,今后也将跟随国家政策,逐步宣传,逐步规范,希望将垃圾分类的思想深入到每个村民的心中。从观念上取得一个观念的改变,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到每个村民的生活中。
(图为实践队员张宇睿采访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招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唐邱彬主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宇睿 供图)
通过调查走访,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项艰苦而长远的工作,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习惯决定效果,实践队员们也会尽自己个人力量,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生活习惯,并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下,向社区宣传垃圾该如何分类以及垃圾分类能够带给人民的深远影响,助推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文 字:谷姝凡 赵培成
摄 影:张宇睿 汪俊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2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