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一渠绕青山,精神动天下

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杨璐璐

周恩来总理曾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武汉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实践调研之前,我没有办法感受到当时林县人民修渠的决心,在这实践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它会被称之为奇迹。

千年旱魔现,世代抗争史

上世纪60年代,10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从1436年~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一百多年次,绝收三十年次。全县耕地98.5万亩,而水浇地仅1.24万亩。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首歌谣: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的人们打旱井,饮山泉,修水塘,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在缺水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条饮水渠。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寻。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屡败屡战,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绝望的大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

1960年2月林县县委决定开始“引漳入林”工程。林县人民在修渠过程中,遇山凿洞,遇水架桥。有除险英雄任羊成,舍己为人李改云,但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林县人民。在采访李改云同志的时候,她说:“没有杨贵书记就没有红旗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没有林县人民就没有红旗渠。”千年旱魔,一朝巨变,山碑下的英雄为我们所铭记。

愚公移山志,巍巍中华魂。震撼和感动是参观红旗渠的感受,震撼的是艰苦环境下,在缺乏物力,科技落后的当时,在悬崖峭壁之上,人与自然抗争的战歌;感动的是林县人民不畏艰险的修建,涌现了一批批的英雄人物。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持十年红旗渠的修建。

岁月向前,梦想在后。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林州人赋予新的内涵。

奋斗不止步,梦想未停歇

时间的齿轮走到了现在,富太行,美太行的画卷在徐徐展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新时期林州人民紧扣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

在林州,有着光远新材,全成机铸等企业,有着下里街,止方庙荒村等美丽乡村,在这背后都离不开红旗渠精神的浇灌。光远新材以红旗渠精神为企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坚定“起步与世界同步”的发展理念,全成机铸的董事长曾参与过红旗渠的修建,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里街发挥红旗渠精神,实施乡村振兴,创新下里街的发展新模式,止方庙荒抓住乡村振兴的机会,以旅游业为主,发展乡村经济。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林州人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成果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太行山依旧巍峨,林州人民的故事依旧鲜活,红旗渠精神依然鲜艳。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历史不但承载过去,更包含未来的智慧,站在现在,更让我们明白外在可能老去,精神永不腐朽,时间的流逝只会让红旗渠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懂得,修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只要坚定地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解决难题,真正打成一片,拧成了一股劲。领导一心为人民,赢得万众一条心。全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从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形成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在采访任羊成同志和李改云同志,进入他们家门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毛主席的画像,这是老一辈人心中对中国共产党人最为直接的认识,也是老人心中的光芒。如果说毛主席画像是老人对党历史的追忆,那么两位同志家中的《求是》杂志,则是他们紧跟党的脚步,坚定跟党走的最好证明。

老一辈的修渠人,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照亮了我们后代前行的路。他们的身影时时在提醒我们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心中有党。经过此次实践,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好红旗渠精神,向老一辈修渠人学习。永远跟党走,时刻听党话,奋进新时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8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年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岗村再次成为观……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书写科创之梦,让青春更闪耀——刘凯

引言新时代的青年不忘初心,奋斗力行,用汗水浇灌理想,用智慧开启新路,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创新无止境”。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医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与康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深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程庙村调研……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从新安百草园到智慧中药房

2024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立德创新卓越班”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屠呦呦班”共计40余人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黄山歙县是新安医……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歙县义诊暖人心

义诊温暖人心,医药点亮乡村2024年7月11日早晨,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来到了歙县经开区社区委员会进行义诊活动。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的六位专家一同上阵,…… 刘凯 方文发 杨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参观朱光纪念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25年2月5日,“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社会实践队一队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朱光纪念馆,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宣传在行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安徽工业大学的奚燕同学利用暑期返回家乡安徽铜陵,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旨…

【班团建设】“借院校之花,结学习之果”——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专家讲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与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命题。2024年12月13日,法学2303团支部全体成员齐聚马房山校区西院会议中心…

最新发布

红旗渠精神代代传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21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记忆,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林…
14岁奥运冠军全红婵
7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便站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是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这还没完。比赛中,全红婵的整套动作满分为477分,她在三轮比赛中取得满分,466.20的成绩也成为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历史最高分。…
我为群众办实事,件件小事暖人心
为落实国家对党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强化为民情怀等要求,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支部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于暑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
花样青春风采 缤纷第二课堂
印象中老师是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我很同情我的老师,因为我深知中小学时期的我们有多么的淘气。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在我们听来只是老调重弹,絮絮叨叨;老师激情洋溢的课堂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瞌睡的好时间。老…
追忆红色岁月,寻访英雄踪迹
追忆红色岁月,寻访英雄踪迹来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8月1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国贸1903班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前往苏州革命博物馆参观学习。苏州革命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市金阊…
千锤万凿出太行,不朽精神筑心间
“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红旗渠畔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照亮了林县人民那段看似平凡实则又不…
【2021三下乡】访美丽新农村,知乡村振兴路——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百村寻
多彩大学生网江阴8月13日电(通讯员孙聪),为庆祝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让新时代青年了解乡村振兴之路并从中汲取力量。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百村寻访,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同…
太行回声
——关于林州的史诗未往山川,已知俊秀;未见渠水,已绕心头。重新安排山河的日子里,林州人民刻下的一字一句,都是史诗。那铿锵锤声,回荡脑海。那太行绝句,依旧延绵。上古既无,世所未见。在那个艰苦的年…
“力学笃行,学史明治”之济南战役纪念馆参观
2021年8月6日,“力学笃行,学史明志”实践调研团来到了济南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济南战役。我们深感此次参观实践的深远意义,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有很好的启迪…
云上慧三下乡:遇见最美支教
天门8月13日电(通讯员王向琴)转眼已到八月中旬,回顾7月份的云上慧支教志愿活动,才觉时间过得飞快,我既有不舍也有难忘。我以前一直觉得支教离我很遥远,直到自己加入了云上慧支教志愿服务队,才意识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