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你同行:编织千年夏布,绽放语言光彩
“夏布就像一种语言,承载着浏阳人千年以来的追求,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编织出浏阳市全面奔向小康的伟大梦想!”夏布文创中心创始人鲁松元感慨道。7月31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语”你同行实践队走进浏阳心之夏夏布文创中心,在古老的夏布中寻找新时代的召唤。
夏布“语言”传递心意,情感搭建扶贫桥梁
作为第五批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明朝,浏阳夏布就闻名于世,商贾争购。“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机械化的纺织材料的研发研发和织布纺织工厂的不断的深入,这种依赖纯手工的夏布就漫漫淡出了大众的视野。浏阳夏布的发展也进入了低谷。”夏布文创中心讲解员杨萍向实践队员介绍道。
文化产业作为地方名片,对提升地区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独特作用。浏阳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山相隔,区域之间差异显著。“浏阳土地轻,十里有三音”,不同地区的方言大相径庭,这给当地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极大的距离感。浏阳夏布,作为本地重要的文化纽带之一,潜移默化,以当地特色的“文化语言”身份,一直在努力拉近浏阳人的心理距离。
在手工夏布日渐衰微的社会环境下,浏阳人接续探索,将夏布语言不断传承下去。2014年,由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的牵头,夏布文创中心正式成立。鲁松元创办的浏阳心之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就在其中。他拜谭智祥为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潜心学习夏布的制作流程,并与团队联合设计了箱包、服装、墙布、门帘等众多夏布文创产品。
近年来,夏布文创产品走上了纽约时装周、北京国际设计周、海峡两岸文博会、东亚文化周、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等国内外重要舞台,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订单的增多,浏阳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谭智祥将高坪镇各村农户组织起来,成立“扶贫车间”,由他提供苎麻原料,再送往农户家中分纱、织布。实践队员了解到,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村民大多为留守妇女,既有古稀之年的老奶奶,也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每人每天有80元左右的收入,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增收!
非遗课堂讲夏布,方言文化在传承
“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怎么讲方言。在推广非遗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下接触过千余名学生,只有寥寥几名学生会讲浏阳话。现在浏阳地区普通话推广已经做到很成功了,但我们的方言文化却在一点点流失。”实践队员在问及当地普通话推广状况时,杨萍回答道。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普通话推广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方言的普及率。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得知,当地很多家长为了抚养孩子、配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普通话,但一直存在不标准的“塑料普通话”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普通话的学习。同时,由于缺失了“家庭”与“学校”这两个重要地方的语言环境,浏阳方言在孩子中的普及率也大大降低。
实践队员也了解到,杨萍等众多“非遗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坚持以浏阳方言交流,保留浏阳非遗文化的一大特色。他们不仅尝试用方言向本地人介绍夏布,用方言与同事沟通,同时也在家庭中教孩子使用方言。
“夏布就算放三年十年也不会变破、腐烂,就像浏阳特色的方言文化必将经久不衰。”实践队员洪乐在了解浏阳方言现状,并分析浏阳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后,对浏阳方言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浏阳夏布身上所展现的特有的文化语言与方言文化让实践队员感触颇深,此后,“语”你同行实践队将继续秉承“四海齐音,华夏共情;万众一心,语你同行”的队训,前往浏阳市高坪镇拜访浏阳夏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智祥老师傅,更进一步感受浏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的魅力,探索语言扶贫机制的奥秘。
学生记者:陈骞 陈晓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0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