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这彰显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感,也为我们筑牢文化自信之基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1年7月,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为响应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永远跟党走——2021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中南大学文心立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式组建。团队通过线下调查总结与线上推广并行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条件与融媒体传播方式,以方言作为窗口,展现乡村文化与精神。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是农村人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团队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最强音。
一、语音调查,寻访乡音魅力
语音调查是团队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团队希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宁波方言进行研究分析,为宁波方言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语音调查,前期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假期时间对宁波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语言习惯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团队购买配备了专业的录音设备——雅马哈UR12声卡以及铁三角AT2020并选择了密闭无风的录音环境,以求录音的高质量和分析的准确性。
我们将语音调查过程分成了五个步骤,共分五天完成,分别为记录声调、记录声母、记录韵母、录方言单字表和对手头材料进行详细分析,均参考对照的是《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最后经过团队成员的分析,得到了一份完整的语音调查报告。
尽管“文心立言”团队成员都是语言学的爱好者,但面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方言调查,也都只能算是门外汉。因此我们的语言调查一波三折,在曲折中艰难前进。
无论是准备阶段无法顺利使用专业电子设备的慌乱,还是对陌生方言发音无法准确分析的争论,还是在闷热的环境中持续录音7-8小时的艰难,都让团队充分意识到了方言调查的艰难。但是在李星辉老师的远程指导下,语音调查分析步入正轨,稳步前行。
由于吴语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团队成员第一次参与方言调查的不熟练性,声调调查一开始便举步维艰。对于同样的发音,大家各有各的意见,有人坚持认为是高平调、有人认为是升调、有人觉得是降调。大家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往往一个字就得拜托发音人读上几十遍。原以为轻松搞定的声调调查,却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艰难讨论出了结果——七个声调。第一天的调查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方言调查的严谨与艰难,也让我们更加认真和严肃地对待之后的调查。
方言调查第二项任务是声母的调查,和声调相比,声母的分类就更加复杂。清、浊;送气、不送气;鼻音、边音;喉塞……为了找到发声的状态,大家争相模仿发音人的发音,试图找准发音时的舌位。在发音人不厌其烦地重复和大家的模仿讨论比较之后,我们归纳出了2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经过前面两天的调查,大家对于方言调查的流程已经基本熟悉。我们迎来了语音调查中最困难的部分——韵母。韵母变化十分复杂,其圆唇、展唇、开口大小、颚化等条件非常难判定。为了更加准确的判断韵母类型,我们除了要反复讨论和听音以外,还要时刻盯着发音人的嘴型。为了做出区分,还得找出相似的发音进行对比。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意识到,想要真正对韵母做出准确的判断,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是远远不够。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我们通过内部讨论、参考相关方言志等文献资料、寻求李老师帮助,将韵母归为了50组(包括自成音节的[m n ŋ]在内)。
二、方言课堂,传承文化火炬
下一程,团队作为志愿者来到了塘溪镇暑期留守小学生的公益课堂。志愿者总结宁波方言调查结果,通过情景模拟、模仿抢答和零食分享三个环节,将常用语教学融合于生活情境的模仿中,让小朋友们轻松又充满兴趣地使用学会的宁波方言与自己的小伙伴交流。在孩子们课间休息的时候,志愿者用宁波话给大家讲述咸祥镇和塘溪镇的民俗美食,并教孩子们学唱老童谣《摇啊摇》,给孩子们展开了一幅老宁波的风俗画卷。
乡音是我们寄托家乡情感的桥梁,也是一方土地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方言小课堂的学习,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小朋友们感受到宁波的乡情和温暖,也不断地拉进他们的距离。“看着孩子们用宁波话呼唤伙伴的小名,用宁波话请朋友吃零食时的笑脸,我觉得可爱极了。”志愿者潘韵如是说,“这也许就是方言的力量,让他们靠近、亲近,共同拥抱在这片土地上。”
三、线上推送,推广乡村文化
经过一周的线下实践,团队将通过线上自主创建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实践成果。文心立言官方公众号分为两大部分:团队日记和风俗文化。团队日记记录团队线下社会实践的日常;风俗文化板块通过音视频记录民俗民风,结合宁波方言,传承渔乡文化。
如果钢筋混凝终有一天要取代砖木土坯,如果摇曳的烛火终要被电灯打败,乡村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逐步走向现代化,现代与传统、流变与古朴的文化交融——那些记忆里的、盘桓在人们心底的故乡的模样,又将何去何从?望得见山简单,看得见水好办,只有那记不住又忘不了的乡愁——或许只剩些许残破模糊的乡音低声呢喃,亦或是呼唤。传承为基,是为了让乡音不再沾染熟悉的陌生感,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的洪流中获得新生。文心立言,我们以言之名,行走在传承与弘扬新时代的乡土文化的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6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