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古镇游”风潮兴起之期,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和学院的号召之下,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千工水乡文旅队于2021年7月16日来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开展以“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有备之师,风雨无患
首先,为保证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2021年7月16日,实践团队组织成员认真阅读了社会实践的相关书目,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并联系指导老师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作出相关指导。
其次,实践团队成员在线上商讨并设计了对居民以及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采访问题,并在讨论结束后通过网络渠道联系了安昌街道办事处的有关人员,与之约定好采访的时间以及地点。
最后,实践团队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以确定相关时间安排以及实践路线,切实做好实践规划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团队虽然也遭遇了一些困难,但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与互相帮助中,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每个成员也都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的认知。
以心丈量,古韵自显
7月17日,在清晨阳光的陪伴下,实践团队成员开始了对安昌古镇的实地参观与考察。以一尊青铜色的人像为起点,它身下停靠的小舟昭示了古镇最显眼的风景,那是一条并不宽广,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狭长的河水,略显青绿的水流却见证了古镇水乡文化以及许多建筑文化的诞生。
实践团队成员沿着青石板铸就的街道往前走,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而通过那些石牌上的简单介绍,成员们也都对古镇的文化底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穗康钱庄为代表的钱庄文化、以绍兴师爷博物馆为代表的师爷文化、以涂氏青铜雕像为代表的的大禹文化以及以水乡婚礼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不同景观背后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人动容,亦使人深思。
在这次实地考察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不仅用眼、用心去细致了解和体会古镇的文化,而且用图片的方式将这些“活着的文化”记录下来,并在整理后以微信推送的方式将这些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安昌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引起他们对于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思考。
以彼乡音,话尔深情
7月18日,实践团队安排一名来自绍兴的队员按照事先确定的采访问题随即对古镇的居民进行采访工作,并对采访过程进行摄像和录音。
在这次采访中,团队成员听得最多的关于古镇的变化是“人们的生活变好了” 。当问及对于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态度,受访者无一例外,全都表示了自己赞同的态度,而问其原因,大都是因为现在的古镇,他们的家乡,已在政府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上午的采访工作结束之后,实践团队还组织成员走进当地的区图书馆,查找与安昌古镇的发展有关的历史文献,并对所搜集的资料做了认真的整理与记录。此外,实践团队还以分工的形式让各成员将近日收集而来的文字资料编辑成文档的形式,以便于后期推广宣传以及实践总结工作的进行。
烟火有情,创新为翼
7月19日上午,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中,实践团队步行来到安昌街道办事处,在约定好的地点对安昌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杨桦女士进行采访,并以音频和影像的形式对这次采访进行记录。在此次采访中,杨桦女士重点回答了安昌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成功之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三个问题。实践团队成员也因此了解到古镇“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以及安昌古镇之所以被称作“活着的古镇”的原因。在杨桦女士的口中,正是因为政府始终秉持承古纳今的理念,并坚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向古镇引入一些创新元素,才使得古镇得以保留几分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在这次采访活动的最后,实践团队的成员还与杨桦女士进行了合影留念,在盛夏阳光的照耀下,画面最终定格,以无声的姿态昭示着活动的落幕。
19日下午,在召开了一次团体会议以交流对本次活动的看法和意见之后,实践团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最后的整理和汇总,以此为终点,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线下部分基本结束,成员们各自安排返程工作。
笔墨写意,征程未止
在结束了实践活动的线下部分之后,实践团队还着手创建了以“千工水乡文旅队”为名的QQ账号以及以“寻访千工水乡”为名的微信公众号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推广与宣传,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安昌古镇的故事,并进一步推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落实。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主要以实地考察、采访和新媒体宣传的手段进行社会实践,并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他人说法来加深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了解,以此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各成员在实践中既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也体现了青年人应有的时代风华。
活动终将走向落幕,但团队成员们的征程永不停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