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建之形,忆传统之魂
为了解了我国中原地区古建筑群的保存、开放现状,并结合专业知识召开宣讲会,向更多人传达了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2021年的7月,河南城建学院学子组成“古建保护”宣讲实践团,分别至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郏县堂街镇临沣寨和冢头镇李渡口村共同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古建保护贡献出我们每个人微薄的力量。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对河南省内两处古建筑村落展开了调研。古建筑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唤醒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热爱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到达临沣寨,意料之外的是,作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没有对村里古建筑进行介绍的讲解员,有的是庄严的老房子和在这里生活几十年的村民。从巍峨城墙到有生活气息的院落,处处诉说着临沣寨自清朝以来所经历的风霜雨雪。无论是砖砌的还是土筑的,房子的原有面貌还有基本功能都保护完好,建筑材料的更迭向我们展现了物质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现阶段,即使是在政府给予支持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依然少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一同建设美丽乡村。未来,在临沣寨持续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宣传和保护工作仍是重中之重,但要达到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的盛况,实现乡村振兴,依然是任重道远。
接下来,我们到达李渡口村,穿过还在修缮的城门楼,井然有序和谐友好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街道,还有干净平整的街道,而街道旁乘凉的村民们都对我们投来和善的目光,在我们邀请他们给我们讲解村中著名的古建筑时,大爷大妈们围在一起很热情的与我们交流。
我们漫步在古村寨,欣赏着这里的古色古香,当我们走到寨子的尽头,以为今天的调研就要结束的时候,有幸遇到当地的驻村志愿者。他们不仅带我们参观了他们无偿为放暑假的小孩子开的兴趣班,而且还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工作日常,他们其中的一位阿姨,已经是母亲辈的人应该在家过上幸福的退休生活,可是不远万里从山东来到我们河南去当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改变着乡村的环境,人们的素质,她所做的一切不为别的,只为在创建美好文明,和谐的社会过程中出一份力,便义无反顾地来到这急需整改的地方,仅三个月的努力,她和她的团队便把原来脏乱差的街道,土路整改的井井有条,并且开办的暑期托儿所,教的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是把志愿者的精神,奉献,无私,友爱等等都通过活动和教导传递给孩子们,从培养他们当小小志愿者开始,将奉献的精神埋在他们内心深处,逐渐发芽,将来成长为一个造福社会的人。不管是在乡村发展规划上还是在对人们的教育宣传上,这些志愿者始终勤恳认真的态度,也让我们前来进行古建保护宣讲的一行人热血沸腾,充满动力。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当地驻村志愿者的负责人说的:志愿者,一家亲。他们的热情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我们也是做些力所能及且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做的事情。这些前辈对我们表达殷切的希望,也让我们有种定不负厚望的决心与信心,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从离我们最近的事情着手,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开展志愿活动,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他们还为我们联系到一位驻村的古建筑爱好者—黄忠良先生。黄先生就李渡口村的建筑特点给我们上了一堂极为丰富的古建筑课,从中西建筑差异到中国传统文化,从古法礼制到现今传承,以及建筑材料的变革升级,其丰富和生动程度在课堂上几节课都不能媲美的。这也让我们一行人对古建筑更加地感兴趣,在惊叹古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之外,也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建,不仅仅是保留一座座砖瓦堆砌出来的冰冷墙体,更是在讲述这些遗迹所经受过的风雨沧桑,是在传承这些砖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是在传递一种文明,一种文化。正如贝聿铭所言“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此次“三下乡”之行中,在“古建保护”这个主题之中,我们的收获要大于我们的付出。我们在了解古建保护现状、人们的保护意识、做古建保护宣讲工作之外,更多的是感受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古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信念。多方的努力让曾经的荒村焕发新的生机,让历经沧桑的房屋恢复往日风采成为历史的见证,在人人都向往城市的繁荣之际,让更多人无法忽视这些老村落的勃勃生机。
(张萧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9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