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6个年头。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非遗处和非遗保护中心如雨后春竹般纷纷涌现,对保护非物质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祈福祭祖、驱虫避害、净室熏衣、修身养性。国人对香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了从本能到生活,再到精神的过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礼记》《汉书》等史料记载,芝罘区香史至多可推至两千年前。烟台自有的仙道文化,丰富深厚的民间信仰,中华民族传统宗亲文化,给予了香文化扎根于芝罘的土壤。
7月17日上午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集结完毕,队长邢玉倩请点好人数,出发前往芝罘区正造社拜访手作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德正老师。在经过芝罘文化馆时,队员们进去参观一下,里面有王德正老师为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制作的香品。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曾说过:“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点上一炷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7月17日,盛夏晚晴天在上夼西路正造社,我闻到了我感受到的林徽因香的香,队员们在远处时就已经闻到了淡淡的清香,抬头便发现已经到了正造社的门口。
我们了解到王德正老师因为爷爷是唱戏的,唱戏之前总是要点一直香,因为老一辈人是不会去买香的,所以就自己制作。小时候就跟爷爷一起制作,慢慢的,毕业之后开始创业,就喜欢这个,开始做这个了。
王德正老师与其师父傅玉文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在香方、制作工艺等各方面,恢复了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具有芝罘特色的胶东传统手作香制作工艺。一支香的制成需要经过选材、制粉、调合、醒泥、制香、调整等十数道工序,各工序之间要求严谨、精确,且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对材料要求的严苛,直接决定了成香的质量;制粉是能够直接决定香品的质量的流程之一;调合是一个将配好的香粉制成香泥凝练的过程,往往一块香泥需要在板上与臼间上千次,才能制成一块符合标准的香泥;醒泥是指需要将制好的香泥,置于通风阴凉处静置12-24个小时,其目的是将在香泥中的水分,均匀的分布到香泥的各个部分,醒完的香泥便可取出,开始制香。
制香的过程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制作出来的,它需要制香人静下心来。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手作香的“清静心”与林徽因的“在心中修篱种菊”异曲同工,都是以清净心看世界,希望,手作香袅袅腾腾的香气,会让每一颗心清净而了无挂碍,世界也因此而更加纯粹美好。
制作香的过程像是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自己安静下来的时候才可以做出让人满意的香品,生活也是如此,做事是也需要熟能生巧,静下心来,锻炼自己的心性。一个用心的人,能把生活过出诗意我们要感谢王德正老师坚守非遗文化的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6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