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异乡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泰州,对于当地的就业政策进行实地调研。走访过程中,一位返乡就业者的经历吸引了团队成员的注意。郭先生家住泰兴,今年49岁,辗转过上海、镇江、常熟、张家港等多地,对于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今年2月,郭先生选择放弃在张家港一家服装企业的工作,回泰州本地发展。
1989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了十年,市场经济还未开放,寻找靠得住的铁饭碗仍然是父辈心中根生蒂固的思想。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大多认为拥有一门可靠的技艺是谋生的必要手段,再加上家中有亲戚在镇江经营裁缝店,郭先生便这样踏上了学裁缝之路。在学习了一两年之后,他随着当时的热潮去上海发展。
“上海当时的工资水平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记得当时的月薪在1500元左右,同时单位还会缴纳保险,公共服务的建设确实很先进。”回忆起往昔在外打拼的时光,郭先生也感叹很怀念自己年轻时候敢闯敢拼的劲头,近两年年纪大了,服装行业也始终不景气,人身上的锐气都被磨没了。
当时的中国,市场经济开放伊始,服装行业蒸蒸日上,郭先生很快就凭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了上海一家服装厂的管理层。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用工成本的提高和激烈的行业竞争,这家服装厂逐渐被时代抛弃。当时的郭先生也曾想赶一次热潮,探索线上销售与线下生产相结合的形式,奈何无人看好这样的想法。在相继跳槽了几家服装企业之后,郭先生终于决定离开竞争激烈的上海,在周边城市探索工作机会。
谈起自己的跳槽经历,他不禁感叹,“我的前半生从未敢突破过服装行业的限制,换了许多份工作,却始终不愿接受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小型企业难以为继的现实状况,还是缺少些变通的思想。”
在谈起他生活过的那些城市的公共服务状况时,他说道,“一开始确实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建设得比较好,但是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像常熟、张家港这样的被辐射地区,也逐渐进行了公共服务建设的完善。出来打拼嘛,无非是希望工资高一些、福利好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确实是实打实能够感受到的。”
2020年,郭先生的父母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出了些问题,此时的他也已经48岁了。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返乡工作。
“以前我们找工作,需要四处投简历、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跑。现在政府为我们搭建了就业平台,像我们泰兴当地的‘泰兴人才网’,还有‘智慧就业地图’,我当时通过这样的平台发布了简历,很快就有企业来联系我、提供面试机会。”
“我现在的工作岗位还是比较轻松的,福利不差,离家也近,照顾年迈的父母方便许多。再加上近两年家乡发展,社会保险领域做得很完善,是时候稳定下来了啊。”提起现在的这份工作,他笑着这样说。
在采访完郭先生后,“异乡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泰州政府门户网站,着重了解了泰州当地的就业保障和帮扶政策。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更大力度地支持灵活创新创业,江苏政府投资开发了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场地并免费向高校毕业生提供。与此同时,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落实税费减免、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各项政策,计划遴选500个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0万元的无偿资助。各级政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督查激励的重要内容,强化促进就业责任。
受疫情影响,去年以来,泰兴市有返乡就业意愿的人员增多。为方便求职者找工作,该市借助“泰兴人才网”等在线平台,举办“网上招聘月系列活动”,推广应用“智慧就业地图”,免费发布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信息。截至目前,该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近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以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日趋向好。
郭先生的经历,既是中国的七零后一代在时代变迁下努力奋斗的缩影,也再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建设与完善的轨迹——从最为发达的中心城市逐渐辐射到周边城市。在公共服务的建设中,各城市以民生为重,发布了多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吸引人才返乡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62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