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治防返贫,润民细无声”团队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实践模式,队内设队长1人、新闻官2人、通讯员2人、安全员兼联络员1人,在经历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后,于8月1日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开展线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截至2021年8月10日,团队先后在线下进行了对扶贫工作人员的采访、对贫困户的入户访问。期间多次通过腾讯会议、QQ群等平台进行了线上的、讨论研究及前期、中期总结汇报。8月13日,团队本次社会实践进入尾声——最后一站,是针对困难职工的采访调查。
谈及“脱贫”、“防止返贫”这样的话题,团队调查走访的范围除了农村、农民之外,还关注到了一批城镇困难职工。据了解,大部分困难职工虽长期有固定的工作岗位,但大多从事环卫工作、家政服务等一些收入较低的职业。其中多数人是因病、因残疾致贫,也有的是因家庭收入与子女上大学教育支出之间缺口过大致贫。
8月13日至14日,团队成员覃子端先后联系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和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总工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访问,团队了解到象州县总工会曾在2020年9月联合创维集团开展“爱心企业助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公益万里行活动。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此次捐赠活动中,爱心企业捐赠普惠职工补贴金50万元,电饭煲、电风扇各29台。
随后,团队成员覃子端来到了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总工会,提前邀请到了其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团队了解到,工会积极探索有效帮扶手段,通过发放日常救助金,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困难职工技能培训,激活困难职工家庭“造血”功能;在维权上办实事,请法律援助律师到县辖区工地开展普法活动,发放相关宣传资料,提升群众的维权意识。
最后,团队成员覃子端跟随总工会工作人员对其中几户困难职工进行了入户访问。在交流过程中,他们表示虽然工资低,难以负担自己或者家人高额的医药费或子女教育支出,但是政府民政部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救济渠道——上大学的子女可以申请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金,因病致残的可以申请残疾人补贴。除此之外,困难职工本人可以在总工会申请困难职工补贴。还有一部分困难职工也表示自己只知道有困难职工补贴,并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补助种类可以申请。究其原因,是他们自己文化水平较低,不会上网寻找信息,而只能等待帮扶单位“送信息上门”。
结束了对总工会工作人员和困难职工的访问之后,团队以线上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困难职工帮扶政策。该区工会努力为困难职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常态化帮扶机制,协同政府各部门为在档困难职工构建“六条保障线”——从基本生活、医疗卫生、住房安全、教育补助、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六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化保障。并且在帮扶困难职工这一领域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果,让多户困难职工成功解困脱困。
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防止返贫的道路愈是漫长。
在同参与帮扶的工作人员和困难职工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意识到到帮扶机制常态化、帮扶体系梯度化、帮扶措施制度化的重要性。首先,帮扶对象在社会工作中本就属于弱势群体,收入微薄,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自然较低,一旦遭遇重大疾病,就极有可能返贫。因此,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困难职工的困难程度各异,同等的帮扶力度与相同帮扶手段之下的“平等”并不可取。系统规范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实现“应建则建,应退则退”的动态管理,才能做到困难职工精准帮扶的全覆盖和有效化。第三,帮扶措施的制度化有利于增强受保障困难职工的安全感,让更多的困难职工了解到自己可以享受到的福利政策,这一点还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
此外,对于信息获取的问题,考虑到需要这些政策帮扶的对象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政府可以推行多样化的信息公开方式,同时更需要让处于弱势群体的老百姓意识到他们享有追求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通过不断地调研、访问,团队成员认识到:政府制定相关帮扶政策固然重要,但是探索如何让真正需要帮助的百姓能够有效了解并利用这些政策信息或许会是引导其转变思维方式——从被动接受“信息上门”到主导争取权利的更为有效的途径。这也会是进一步有效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一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63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