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蚂蚁岛当地传统技艺,进一步探索当地红色精神,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青春心向党,红色海岛行”暑期实践团队于7月11日赴蚂蚁岛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当地文化,实践感受当地渔民的日常生活,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激发对蚂蚁岛精神的思考。
反复地揉搓,才得以坚韧
在参观学习红色基地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见到了当地渔民的日常“大事”——编草绳,若非亲眼见到、亲手操作,或许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件当地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活儿。在两束稻草不可或缺的揉搓下,合两束成一股,一条坚韧的优秀草绳便诞生了。然而经实践团成员亲历,仅这一搓,掌心便好似窜出了火苗,有火辣辣的刺痛感袭来。
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是如今农村孩子能干农活的也少之又少,谁又能想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处于贫困中的蚂蚁岛上妇女们为卖草绳日夜赶工,手上的水泡破了又长,茧子层层加厚,有的妇女一边搓着一边踩着摇篮,更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用她们稚嫩的手掌搓着草绳。正是在这样的苦干下,岛上的渔民用三个月搓了12斤草绳,买来了大船,挑起了蚂蚁岛的富强重担。
没有揉搓,哪来的草绳?没有生活的“揉搓”,哪来如今焕然一新的蚂蚁岛?代代人的精神就揉搓在小小草绳上——生活虽艰难,但不轻言弃,早早学会了团结的蚂蚁岛居民在困难面前正如草绳一般被拧成了一股,坚韧顽强、野蛮生长。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中,可能多了尔虞我诈、谋略较量,能有这般团结一致,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向蚂蚁岛学习的。风吹雨打不动,牢牢守在创业线上,艰苦的创业精神由此体现,大家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细渔线成网,以网筑未来
蚂蚁岛作为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小岛,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编织优质渔网,比起搓草绳工艺更为繁琐复杂,需要用梭子把线在一块木片上来回穿梭,打成一排排渔网结,连成一张张渔网。这门技艺讲究细致入微,稍一分神,乱了步骤,可能就得重头再来。
渔民奶奶那双宽大的巧手行云流水般让梭子在指尖跃动,多少年技艺的深深沉淀,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之美。面对队员们疑惑的双眼和慌乱的双手,她们和蔼地微笑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手里的技艺,正如她们的先辈,在一遍又一遍地编织中,一遍又一遍地畅想更加幸福的将来。团队成员纷纷驻足围观,一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回望过去,初代渔民靠自己编织的渔网捕了9600元海蜇,买了大船,扩大了捕鱼范围,让生活越来越富足。如今,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老一辈的艰苦奋斗,扎根在这个小岛上默默传承着蚂蚁岛文化、蚂蚁岛精神,小小渔网连起了他们共同的心愿。随着蚂蚁岛的美名越来越远,他们用微笑迎接慕名而来的旅客,也同样希望他们把蚂蚁岛文化和精神传得更远。连线成网,一代代渔民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编进一只只渔网中,好运也在这满满当当的收获中降临。
为艺术“献身”,做鱼也光荣
鱼拓是蚂蚁岛从古至今代代传承而来的古老文化,是一种将真鱼在泡沫垫上用颜料细细蘸染,而后拓印到纸上的艺术。入门很容易,各中门道最难捉摸。一幅像样的鱼拓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至少需要个把小时的细致描绘。色彩的搭配调和是鱼拓的精髓所在。鱼拓传承者为了能让实践团成员了解鱼拓全过程,仅是粗粗描绘,就拓出了一条水灵灵的鱼,鱼身清晰,鳞片生动,加上颜料的晕染,更显此种艺术的魅力。一种鱼可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被完美地记录下来了。
岛上的渔民以鱼为生,同时也尊重、铭记这些美好的生灵,更传达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为艺术献身的鱼儿们,当它们的剪影被拓印在纸上,出现在一个又一个人的手中时,它带给人们的美好与精神力量将传播到更远更广的世界。蚂蚁岛渔民们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一切美好献给世界,他们淳朴、慷慨、热爱生活,不为贫困而放弃心底的希望,一直努力生活,努力创造幸福。也不难理解,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地方,养育出的人也必然灵动通达、坚毅顽强。
我相信,蚂蚁岛上的每一根小小的草绳都蕴含着一个人的努力与信仰,那么由一线一结连接起来的渔网更是交织了无数人共同的辛勤与付出,精美鱼拓传播着渔文化之风,它们引领者蚂蚁岛不断走向幸福。如今这个文化“渔网”网住了小岛逐渐富裕的生活,将来它能网住的,必将是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64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