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在如今乡村振兴大力扶持之下,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为更好地宣传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方针及优惠政策,了解全面脱贫背后的故事,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7月3日,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文益·同行”国情观察实践团成员深入苟家村,正式开启为期五天的调查之旅。
深入乡村,感受民情
出发前,观察实践团成员通过提前实地沟通和观察,已规划完队伍行程。在上午8点,队伍按任务分为两批,分别驱车赶到苟家村。周末的天空,在接受过雨的洗礼后,格外晴朗,耀眼阳光让队员们热情高涨,为本次调研活动开了个好头。到达目的地,队员们迅速开始收拾房间,铺好床铺,摆好生活用品,井井有条的分工让民居焕然一新,活动进度条平稳推进,观察团成员正式入住苟家村。
走访民居,深入调研
苟家村由于地处深山,远离城区,交通闭塞使苟家村发展持续脱节,甚至一度出现缺水问题,人民生活条件堪忧。2000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经过各级政府帮扶,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进入巩固阶段。
经调查,我们了解到村中有李知远爷爷和朱登伯伯两家特别贫困户。调研组首先前往李爷爷家,李爷爷几年前查出骨头坏死,属肢体二级残疾,他妻子和女儿都存在智力缺陷,全家人主要靠吃低保度日。当到达他家时,李爷爷正在晒太阳,向老人表诉来意后,他向我们讲述他的生活历程。“前年,村干部给我家送来30多只鸡苗扶贫,增加2000元额外收入。政策扶持,低保也多申请到1000块咧。”李爷爷讲述时脸上挂满了微笑,国家的政策脱贫攻坚战略的落实,不仅李爷爷一家得到很大帮助,还有很多像李爷爷的家庭,都在政策扶持下无限向好发展。
朱登伯伯家中状况与李爷爷家类似。据了解,他的儿子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干不了重活,其妻子又患有精神疾病,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倒在朱伯伯一个人身上。生活困难时,村干部送朱伯伯家30只鸡苗,迅速改善朱伯伯一家的生活状况。谈起这段经历,朱伯伯感慨万分,国家政策带给朱伯伯一家积极的生活方向。最后朱伯伯向我们说:“实干一定会创造好日子。”今年,村委会帮助朱伯伯一家申请到扶贫贷款项目,相信朱伯伯一家会有更好的生活。
经走访,我们还了解到苟家村有百余户党员。其中林德民爷爷是拥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七十年代以来,他一直深扎基层,全身心投入苟家村基础建设中。与林爷爷交谈时,他向我们展示优秀党员证书,金色花边和红色扉页承载着他的光荣奋斗历程。当谈及脱贫攻坚战略落实问题,林爷爷告诉我们,政府一直关注村民们的生活,在近两年中,经常有政府的干部下乡询问村名们的生活状况。据我们了解,合川区政府大力扶持苟家村建设基础设施,为其提供2000万元产业建设基金,相信这些产业建设会带给苟家村更多机遇。
同为老党员的董先知爷爷,已有50多年党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灾荒席卷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盛行,集体大锅饭无法满足当时每个人的需求。董爷爷一家十几个兄弟姐妹时常有这顿没下顿,饿死的就有四五个,有这样经历的他,立志要让贫苦人民吃饱饭、穿暖衣。怀揣着这一伟大理想,董爷爷在十八岁时就义无反顾地选择参军,为人民服务十五载,并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役后,董爷爷回到家乡,依旧致力于为本村发展贡献力量。当谈及乡村振兴战略时,董爷爷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解苟家村近年来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即将完成的天然气输送设施将会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国家政策带给村民们的诸多福利都将助力苟家村发展,帮助村民提高生活水平。
紧跟新时代,走进村民心
本着调民情、访民意、知民心的调查宗旨,观察实践团队员通过到重点脱贫户家走访,深入了解苟家村脱贫攻坚发展历程和村民生活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苟家村的发展历程正是一篇大文章,是有关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大文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是苟家村发展历程的关键词。未来四天,“文益·同行”国情观察实践团的队员们将会继续挖掘乡村脱贫攻坚成果背后的故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75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