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田滨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了解社情国情,7月25日上午9时,长江师范学院志愿者赴彭水县对当地地理标志产品基地的制作工厂进行调研。
志愿者们来到基地的制作工厂,管理生产的负责人带领志愿者参观制作红薯粉的工艺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由机器代替人工来清洗进过筛选的红薯,进行加工磨碎,多次切割碾压,接着输送到专门储存这些粉质的水池内。经过多次的清洗换水,在保证红薯粉清洗干净之后,把红薯淀粉装进桶里,输送到蒸房里进行蒸制,也就是俗称的“浪苕粉”,“浪苕粉”的工具是一个用铝制成浪盘,长方形,齐胸长,尺寸是固定的。每次“浪”的时候只舀一勺淀粉浆,这样“浪”出来的粉皮大小才一致。工人们手持“浪盆”,置“浪盆”于水面上,前后轻轻摇晃,淀粉浆随着“浪盆”的摇晃均匀分布于盆底部,从白色慢慢变成透明色,手劲巧的人,“浪”出来的粉皮厚度均匀。等到粉皮快干的时候,把浪盆沉入水底,煮上一分钟。煮好后捞出来,一张粉皮就做好了。接着就是晾晒粉皮的环节了,这个环节很重要,什么时候收苕粉皮很关键,直接影响到苕粉的成型,收得太干,不易切;收得太湿,易断,不成型。最后,将晾晒好的苕粉皮根据需求切成粗丝或细丝,然后捆好打包置于阴凉干燥处贮藏,在这个车间里,有专门的储存仓库,每个仓库都配备有除湿器保证粉丝的干燥。
此次志愿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感受到美食的来之不易,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其精细的工艺,也需要每个生产工人的细致手作,同时也为地理标志产品对外宣传贡献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78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