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山的海洋,无数的村寨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只有在大山里生活过的人,才能理解山里孩子走出大山那种强烈的欲望。”
——《那年,我们走出大山——民族学子求学心路》
在贵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3000多万人口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生活于崇山峻岭之中,千万座的大山养育了她怀抱中的孩子,却也挡住了他们走出山外的步伐。众多学子渴望通过知识走出大山,领略在层峦叠嶂外的别样风光,李宇婷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当我们初次见到李宇婷的时候,12岁的她正坐在家门外的水泥地上掰玉米,头发潦草的拢起,宽大的衣服晃晃荡荡,显得她更加瘦小。李宇婷家共有九口人,平常只有弟弟妹妹和奶奶在家,爸爸妈妈和伯父伯母在外打工,22岁的哥哥是一名军人。这意味着,只有在春节时他们一家人才会团聚。而在庆丰村中,这样的家庭情况并不少见。对于早已习惯没有爸爸妈妈在家的李宇婷来说,照顾弟弟妹妹、帮奶奶干农活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上吃完早饭后,李宇婷会与弟弟妹妹一起走20分钟的山路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由国家政府资助的“营养午餐”,傍晚回到家,三个孩子会挤在一张书桌上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家庭生活虽贫困却也融洽。
在走访过程中,不知不觉室外细密的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天空中倾泻下来。三个孩子像条件反射一样冲出屋外——玉米还在院子里晒着,这是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奶奶弯着腰用铁锹把玉米装进娄匡里,三个孩子和志愿者一起把玉米一个一个拾进去,然后吃力地搬起娄匡抬到屋檐下倒出,盖上油布遮雨。比起志愿者的慌乱,他们抢收玉米时的快速冷静令人动容,明明还只是个孩子,干起农活来却毫不含糊。因为当地阴晴不定的天气,这样的动作他们在平时已经做了太多遍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大个头的玉米收完后,孩子们也没有停下,继续用手一点点捡起散落在地上的玉米粒,这让本以为已经收完玉米大功告成的志愿者们既惊讶又羞愧。奶奶告诉志愿者们,散落的不完整的玉米粒可以做成糠,足够家里唯一的一头猪美餐一顿。是的,唯一的一头猪,这是一家人在春节时才舍得吃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务工,只有春节时才会回家,那个时候爸爸妈妈会把大山外面的事情讲给孩子们听,奶奶会笑着用满是老茧的手拿出一个红包,家里也会破天荒杀一只猪,这是一个家庭最开心的时候。
志愿者们看着孩子们的小手,眼中满满的心疼,这双手布满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痕迹。三个孩子非常懂事,年迈的奶奶笑着告诉志愿者们,他们会主动做家务,即将要上初中的李宇婷还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了全镇第五的好成绩,眼中是满满的欣慰与骄傲。志愿者们注意到,奶奶把三个孩子从小获得的奖状整整齐齐地贴在一面墙上,使灰秃秃的墙面有了别样的色彩。奶奶说,她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志愿者们耐心地给孩子们讲着山外的世界,讲远在山东的大学,并欢迎他们长大后去山东看看。而当问到以后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李宇婷趴在志愿者耳边小声地说:“我想去山外看看”,声音虽小却坚定有力。是啊,去山外看看,看看祖国的繁华锦绣,看看山河的壮丽秀美。
留守儿童作为中国儿童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他们的梦想也在渐渐成为中国的梦想。庆丰村的村干部告诉我们,目前村里已经建立了三个由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投资的童伴室,有40多个留守儿童在童伴妈妈的陪伴下快乐成长,未来,试点数还将逐渐扩展。此外,在孩子们进入高中、大学后政府会提供教育资助,尽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更重要的是,村里正在努力建设茅台包装产区,将在第一年计划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1000个本地就业岗位,以此来促进劳动力的回流,从而在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留守儿童问题有朝一日会被妥善解决。
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这是大山中最纯真的声音,也是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呐喊,关爱留守儿童,也从不是一句口头上的标语。托起希望的蓝天,放飞心中的梦想,乡伴童行,我们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0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