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芳华。在这百年华诞之际,人们心中永远无法忘记无数共产党员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的恢宏历史。7月5日,为了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深入了解学习“大别山精神”,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红脚印”实践团队来到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主题为“重走百年复兴路”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的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该馆是信阳市委、市政府为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大别山精神兴建的。纪念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全面完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鄂豫皖革命老区30年的光辉历史。纪念馆按时代顺序陈列展览,总共分为九个部分:序厅、第一部分大别风雷星火燎原、第二部分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第三部分红色苏区共铸辉煌、第四部分红色土地坚苦卓绝、第五部分江淮抗战中流砥柱、第六部分中原突围铁流千里、第七部分千里跃进伟大壮举和结尾厅将星璀璨。
实践团队透过馆内珍藏的众多革命文物与照片,了解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由形成、发展到不断壮大的波澜壮阔的历程,队员们也纷纷被先烈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精神所感染。
成员们欣赏着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解说员的声情并茂的解说下,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当年那个风起云涌,同仇敌忾的革命年代,身边是大别山的英雄们,他们不惧强敌,他们不畏生死,用血肉之躯筑起国之脊梁。一切宛如昨日,纪念馆内的大别山故事已然成为历史,但其中蕴含的“大别山精神”却久经不衰。
革命纪念馆内流淌的红色血脉奔腾不息,笔墨之间所彰显的红色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也依旧熠熠生辉。没有先烈们的视死如归,哪有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先烈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终将被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弘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稳固的精神基石。
7月7日,在参观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之后,实践团队来到实践活动的第二站: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9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陈列展览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三部分,共设7个展厅,展出面积828平方米。
在参观革命博物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偶然发现了一群“小小讲解员”——担任讲解志愿者的孩子。通过采访,队员们得知原来这是一群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利用暑假空隙,他们来到博物馆担任起了讲解志愿者,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在谈及博物馆内的相关历史时,“小小讲解员”总是滔滔不绝。“我们都是自己愿意来的。”孩子们上扬的语调覆盖了羞涩的脸庞。在他们的身上,队员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传承——是革命历史的传递,更是革命精神与红色血脉的赓续。
一位佩戴着50年的党龄纪念章的爷爷同样吸引了团队成员们的注意力,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静静地看着展墙上所记录的革命故事。上前询问,原来爷爷是一位老红军。由于红军爷爷年事已高,已经遗忘了许多过去的事情,但是在他回忆起过去当红军英勇杀敌的那段日子时,爷爷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共产党万岁!”当爷爷挥起手臂,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身边的人无一不被此番此景所感动。
在信阳这片土地上,我们听到、看到许许多多的革命故事。无论是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还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这些承载着先烈们英勇事迹的地方,仿佛一座座灯塔,点亮他们的正是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而此刻,这些灯塔正在将无数革命精神传递给世人,让无数光亮聚集从而照耀整个中国!
时光飞逝,转眼间,实践团队来到了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新县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和三大苏区革命旧址。
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顷。园内陈列和珍藏着朱德、邓小平、李先念、许世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及珍贵烈士遗物4500余件,安葬着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红军首长遗骨。在烈士陵园里,团队成员来到了英烈广场。当记载着无数先烈姓名的纪念碑呈现在眼前时,成员们默契地停下脚步,驻足良久。当英雄长眠于此地,无言便是最好的缅怀。
当成员们参观完三大苏区革命旧址时,“重走百年复兴路”社会实践活动便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活动虽止,思绪未尽。队员们纷纷表感慨道: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更应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持之以恒的奋斗。回忆往昔,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带领着全中国人民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向了胜利。如今,烈士陵园里的忠魂长眠于此地,一直守护着中华大地。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向革命先烈们学习,传承革命精神,延续红色血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1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