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农商发展,筑牢产业振兴支柱
“千年夙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应只有城市的霓虹光,还应要有美丽乡村的明月光。且看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乡村振兴攻坚工程妙笔连篇,从涛头村“种改养”实施下的飞速发展,到绿馨家庭农场先富带后富,再到花桥镇农商产业的从零到一,这些乡村振兴典范给予人们无数经验与希望。
一、三门县涛头村引领种改养致富之路
涛头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1997年的那场“事故”。9711号超强台风登陆,涛头村种植的柑橘、水稻等作物被海水浸泡40余天,高浓度海水使得当地土壤无法再进行种植,涛头村村民一度陷入绝境。
当时,村委会主任王书明带队实地考察,因地制宜,认为涛头村四面环水,加上土壤盐碱度高,养殖业将更适合当地人发展。“种改养”计划提出初期,遭遇了不少质疑与反对,村委召开数十次全体会议讨论意见,最终,全村373户有325户在“水产养殖”一栏里按上了鲜红的手指印。村里成立了“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所有土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一串串鲜红的手指印印出的不仅仅是“涛头模式”,更是村民的幸福小康;不只是带来了人均收入的暴涨,更是坚定了养殖振兴的正确路线。20余年过去,“海上畲乡”涛头村现有村民近2000人,其中畲族52户200余人,老百姓人均收入近10万,“种改养”致富的康庄大道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二、绿馨农场打造个人创业典范
如果涛头村是村民集体共富的典范,那么郑海亚的故事,则是从个人到全村致富的典范。
有在医院工作当护士的机会,却下乡去当农民,在大部分人眼中这是个十分“愚蠢”的决定,但郑海亚的事迹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经过八年的苦心经营,如今三门县亭旁镇上蒋村绿馨家庭农场,140亩田地里种植着十多种季节水果,年产值超100万元,这样的成果着实令所有人钦佩。
最初,郑海亚选择火龙果作为主要种植对象。为了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她走上田垄地头向老伯取经,也曾远赴福建、云南等地考察水果种植条件。140亩土地流转,也遇到过不少困难,郑海亚常常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自己的农场梦。通过在网上不断学习,郑海亚发明了多种果味饮料和零食。闻名而来的顾客们在这里吃得高兴,玩得开心。
郑海亚富足后,不忘先富带动后富。果园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郑海亚于是聚集了村里的空巢老人,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水果收获的季节,周边老乡们水果没有销路卖不出去,郑海亚就利用自己的电商平台,帮老乡们“直播带货”,带动着全村的瓜果产业一起进步。农场逐渐发展起来,亭旁镇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我热爱这边土地,喜欢种植这些瓜果,我也很享受现在这种田园生活。”郑海亚望着自己辛勤耕耘的土地,脸上满是骄傲和幸福。
三、花桥镇从零到一的农商发展之路
花桥镇的农商发展模式不同于涛头村的完全“种改养”,也不同于郑海亚家庭农场经营。花桥镇作为地理位置偏远的小镇,却拥有全县名列前茅的人均收入和集体收入。从最初的经济生产力低下、零工业基础的乡镇,到如今率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当地的柑橘、蛏子、青蟹、跳跳鱼产业如日中天,花桥镇正走上致富道路。
为了提高农民们的整体素质,镇里开创性地设置了名师示范点。在名师示范点,有来自各产业协会的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对柑橘种植、水产养殖等相关种养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在水产养殖试验基地,镇里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整合了青蟹的整个养殖过程,通过养殖螺类作为青蟹食物、种植相关植物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有必要时会启用水车翻动塘水。通过合理规划,总体效益比支出高出了4、5倍。
为了拓宽产品销路,花桥镇建立起三门县第一个电商培育基地,在这里,有电商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与绿馨农场等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创办“寻鲜记”特色品牌,每天都有好几场“直播带货”在这里火热进行,顾客下单后,就地捕捞、包装、发货,最大程度保证舌尖鲜甜。
截至七月电商直播带货营收超两千万,下半年海鲜水果旺季到来,预计年收入能突破亿元大关。
乡村振兴,重点要看产业兴旺。三门县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使得本地火龙果、柑橘、青蟹、血蛤等产品得到了充分发展。未来,三门将继续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力,运用新型科技提高产品质量,依托电商平台,让“鲜甜”走出三门,走向世界。同时,创新、包容的三门也期待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产业发展贡献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筑牢产业支柱,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7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