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完成之后,我们又开展了第二次的讨论。通过其他队员的分析,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初稿的不足之处,有了下一步的初步方案。我也以此为基础,计划就《多面鲁迅》中的鲁迅婚姻等地方再进行一些补充,以使内容进一步充实。
在进一步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他的形象也更加清晰而真实。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我原本所了解到的内容并不可信。我发现了关于同一史实的不同甚至于相反的解读,不由得有些困惑,随着材料的进一步增多,我推翻了原先的部分观点。
原先的观点是我基于多位作家观点所做出的整合与思考,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谬误的存在。我意识到多数人甚至于包括当事人所做出的思考都可能是错误的,尽管在历史中他们应该是最接近于真相的人,但还是可能受到干扰而出现错误。作为后人不应当不加甄别地以此作为立论的基础,而应该结合史实仔细辨别。
我感到庆幸的同时也意识到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很多,真伪难辨,我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一个链条一定要做好去伪存真的工作,不能成为谬误的“中转站”。
我也寻找到很多带有“据说”这样不确定的词的资料,其中部分资料能够较好地说明我想强调的论点。思考再三后我还是决定不选择这些资料,我认为既然连我们都通过史实、资料难以辨别其中的正误,那就不应该贸然传播这样的资料。
通过这一次的再整合,稿件变得更充实、可信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我相信这样的收获必然能够使得我未来的工作开展得更加正确而有条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9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