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十堰8月18日电(通讯员 李泽楷)8月1日至8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延不绝社会实践小队成员奔赴到中国各个最具非遗美食文化的店铺开始了一系列的实践学习。而在山西吕梁马茂庄一间小店,成员找到了一道存在了两千余年的传统美食——柳林碗团。此外,为了让大众走近传统美食,对美食文化传承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成员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店铺里面亲身体验了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并通过网络媒介等恰当的宣传及推广分享给附近的人
柳林碗团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传统面食小吃,在陕西榆林、山西离石、中阳、平遥、保德等地都有,比较正宗的是陕北腕托和柳林腕托。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或碗秃子。“碗团”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中,“团”、“脱”、“秃”,音节相似,故有多名。但人们大多喜欢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圆圆的碗团,象征团团圆圆。
实践小队成员到达后,先从店长口中了解到了柳林碗团的历史,知道了其起源于西晋初年,是在战争期间大将石勒部下偶然做出并传承下来的小吃。柳林碗团一般置于阔口浅底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细品,似乎还有点点苦味。
紧接着,一笼碗团糊蒸了出来,店主趁热拿了一屉,拿了一整套装备——几把木制特殊工具以及几双双层手套。店主告诉实践小队成员,尽管当下进入了自动化机器时代,但碗团永远都是手工做出的最香。接着,实践小队成员带上了手套,亲自去体验手工做碗团的艰难。先要把荞麦糊搅拌均匀,然后再均匀抹在碗里,尤其是碗边,稍不注意便抹在了碗外。
在体验过后,店主又为成员讲解了碗团的制作:柳林碗团的制作很讲究,先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入碾脱落杂质簸去尘土、麦柄,入渲箩用湿布擦之,多次换洗湿布,以求擦净。并将擦后的麦粒趁湿复入碾机脱皮出机后用细箩筛面,将筛上的皮渣簸去,带皮粉粒再次入机磨之,过箩,皮则净除、将两次脱皮后的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盘‘性”。待面团光亮利手“性”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搓揉,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勺碗为宜。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蒸约二十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置于凉处令冷即成碗团。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这样的严谨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尊重传统就是尊重历史文化、尊重顾客情感和生活方式,中华名优小吃的价值,不单是一份美食的属性,它可能是一项极致的人类留存,也可能是地域民俗的表现精华,还可能是岁月故事延续的期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