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如译”实践团队围绕旅游翻译开展实践。团队将队员分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小组,我所在的线上小组负责收集旅游网站的翻译资料、对有旅游经验的人进行线上采访。
上午十点半开始,我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旅游翻译问题,在线上通过文字对三位朋友进行了采访。第一位受访者是英语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她表示,自己平时并不会过多关注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但在参观一所专业性较强的工艺博物馆时,由于汉语介绍用词用语较为晦涩,她选择主要观看表达较为简洁的英语介绍来理解展览内容。、
第二位受访者是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她很关注旅游景区景点的英语翻译,尤其关注涉及传统文化部分的翻译。这位同学对南京鸡鸣寺和夫子庙景区的翻译评价很高。但她同时提出当地许多路牌的翻译不能让人满意。当地路牌经常全部使用拼音作为翻译,她认为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地名本身具有的美感和文化内涵,而且不便于理解。
文字表达简略、清晰,十一点半前,已经对两位朋友采访完毕。第三位朋友没有立即回复,下午五点时,她发来了一长篇回复信息。此后我又补充了一些问题。
第三位受访者仍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这位同学回答采访问题时说,自己平时最喜欢看一些英文标志牌,有时英文标志牌比中文更通俗易懂。她还说,自己高中时关注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更多是为了复习语法知识,现在她更偏向于学习每个旅游景点特殊的翻译与介绍,同时享受旅游和有趣翻译这双重乐趣。她认为旅游标志的翻译应该以便于理解为优先,太文艺的翻译会给路人带来理解上的不便。
通过采访,我从受访者口中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城市、不同景区旅游翻译的状况。旅游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旅游翻译中的种种细节,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翻译是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转化的过程。旅游翻译中的取舍选择正是中西文化在差异中对话的一个体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9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