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本着这个理念,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实践团”)踏上了暑期支教活动的旅程。经历六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实践团到达了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阿坝州黑水县晴朗乡。
7月26日上午,实践团对黑水县晴朗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在同当地村民以及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商户进行沟通交流后,我们了解到:自2011年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当地的教育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度有了质的提高,幼儿园逐渐修建运营起来,大部分孩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了语文、数学等基本学科以外,还设置了体育,美术,微机等修身课程,村民们对当地的教育认可度也显著提升。然而,当地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培训方面有待提升,对贫困儿童的帮扶力度有待加强,对英语的学习课程合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一上午的走访调查,我感触颇深。走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叔叔阿姨以及小孩子们。当他们看到我们身上的黄色志愿服时,便会投来好奇的眼光。每每谈及大山的时候,人们就不免想到“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我想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这些话,这表达了孩子们对知识、对走出大山的渴望,也间接突显出教育的重要性。相比城市的教学楼,这里的硬件设施稍显破旧,加之交通设施不太便捷,孩子们大多寄宿在学校,无疑给孩子们的教育环境雪上加霜。经过空荡的学校时,依旧可以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欢快少年的气息。我想,既然环境和条件的弊端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妨在其他层面,尤其是精神层面,依托专业优势,为当地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助力教育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在党的领导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改革正将晴朗乡的教育引向一条更加“晴朗”的道路。
走访期间,我们也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请我们吃苹果,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当我们路过一户人家时,他们正在采摘自家种的红花椒,看到我们走来,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微笑,愿意与我们分享那些花椒。虽然这里地处偏远,可仍有一群努力生活、热情待人的人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充实着每一天,也给这个山里小镇带来生气。
在我看来,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尤为重要。比方说,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来,乡村的教育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幼儿园的成立,避免了孩子们直至6岁才入学的弊性。同时,孩子们普遍接触汉语的时间也更早了,解决了以前孩子们刚上小学时语言不通的难题,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也随之提高。幼儿园的成立,促使许多教育问题迎刃而解。而在这其中,父辈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显得颇为重要,虽然乡里老一辈的乡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但是他们都对孩子们未来的教育状况始终秉持乐观的态度。我想,这也是社会向前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地方的教育状况和教育环境也定会越来越好。
走访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和学校门口一位叔叔的交谈。他面带笑容,和我们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理解,给我们普及了当地的初升高升学率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所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叔叔还说到,对于一些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都已逝世的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学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难题。我想,应该有更多资助这类学生的组织成立,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得到保障。影响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进行教育改革时,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其逐一解决,如:通过加强师资人才引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等途径,提升当地教育质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推动教育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的强盛兴旺离不开教育。乡村教育难题是教育改革地突破点。在了解教育瓶颈的基础之上,我们要以更坚定的自信、更丰富的知识、更饱满的精神、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在乡村振兴中、在教育振兴中做出新的贡献,以丰硕成果庆祝党的100周年诞辰。(通讯员 章入夕 周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1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