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之新发展格局篇
12月21日,备受关注的广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全文发布,详细阐述了广州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重大战略部署。在广州“十四五”规划中,也详细阐述了广州将如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规划建议提出,广州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
从整体上来看,广州要增强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要求广州依托国内大市场,破除生产要素流通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升经济治理效能,提高落实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能力,优化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
综合门户枢纽加快构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大城市要有大城市的样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审视一座大城市的能级,看的往往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几大要素集聚趋势,因此,越是枢纽城市,越具有带动力和联通性。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的超大型城市及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本身就有着综合门户枢纽的优势,今年更是经受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交通枢纽的稳健折射出城市的韧性。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应进一步提升枢纽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规划建议提出,广州要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强化对双循环的有力支撑。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坚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广州南站附近的广州动车段,到站的高铁晚上会在这里接受检修。
在这个过程中,广州要通过高水平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和国际现代物流中心。这当中包括完成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成南沙港四期、南沙港铁路,推进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五期建设,做优做强黄埔港;加快建设广汕汕、广湛、广河、广州至珠海(澳门)等高铁和城际轨道项目,谋划建设贵广高铁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深第二高铁、赣广高铁等重要通道,推进广州地铁延伸贯通周边城市、拓展国内外市场。除了对外联通通道,在城市内部,规划建议提出构建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广州白云站“三站一体”中心组合枢纽,推动高铁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连接南沙科学城的快速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数字港与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现代物流中心。而在上个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精准支持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提出要推动广州加快建设“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4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