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我作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赴奉化石门村实践小队的其中一员,和小组成员一起前往宁波市奉化溪口石门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实地考察工作,在感受石门村的古韵古香风情的同时,对当地的人文历史也加深了认识,并着重对石门村的古树、古桥及古建筑进行了了解。
石门村,位于宁波市奉化溪口镇西南部,地处大雷山南麓,是一个充满历史人文古韵的世外桃源。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兰亭集序》中所描写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抵就是此番景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着这里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村中的古树、古桥以及残留的古老建筑更是彰显出它宛转灵动的古韵。
我们的实践小组带着此次实地考察的任务,同时怀揣着好奇与些许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这一古朴的村庄。
初至村口,一座敦实厚重的拱桥和几棵苍劲挺拔的古树就映入眼帘。此桥名为“梯云桥”,又名“五洞桥”,因桥身由五座鹅卵石相砌、且紧密相连而得名,其原始的用料,别具一格的构造和朴实大气的桥身,给人一种如磐石般厚重而坚固的稳健感,这让我不禁感慨古代能工巧匠不仅在建筑上有着超凡造诣,更兼在用料使用上的毫不马虎。梯云桥至今保存较为完好,但也因为历经百年沧桑而存在一定的损蚀。桥身上岁月的痕迹仿佛能让人目睹到它这平静而不平凡的一生。
荷花石板、旗杆夹、《梯云桥》匾额已不知去向,鹅卵石桥面已浇上了水泥,已夹杂了太多现代工艺,令人惋惜。
桥旁的古树根深叶茂,郁郁葱葱,最古老的则是一棵树龄高达268年的樟树,树身高达15米,平均冠幅有16米,大有隐天蔽日之势。时值盛夏,这棵樟树所投下的绿荫无疑是避暑纳凉的上佳场地。树干和树枝上攀附着青苔和绿藤,与其他古树组成一幅“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生机盎然景象,若文人墨客在此,也定会赋诗几首吧!
步入村中,可以看到仙人桥和履厚桥,这两座石拱桥全部用人工打磨的精美石块组成,桥面镌刻着精致的二方连续图案和四方连续花草图案,栏杆上同样雕有莲花和狮子等图形,手抚其上,可以感受到图案与图案纹路之间起凸凹陷的均匀有度,其工艺之精巧同样令人称奇。
继续往里走到村庄的尽头,可以看见近十座大小不一的石拱桥,大的气势宏伟,小的精巧玲珑,各具特色。不绝于耳的是古桥下方发出的激扬水声,若能久立岸边,又或静坐听水,也是此行的一大幸事。桥下的石斑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桥上是村民步履蹒跚,满目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古树多生长在溪边,恰与古桥相邻而立、相伴而生,如两位相识已久,彼此间无需言语就能互通心事的老友,携手共度了数百春秋,一同见证了这个村落的兴衰与变迁,同时也守护着这份古韵长存人间。
共同营造石门村的古韵气息的还有村里的古建筑,其作为“古韵古香”的主要载体,天然地散发着浓郁的“久经沧桑”的气息。最有名的是“六院一府”,“六院”即上下东院、上下高院、上下伊家院;“一府”则为大夫第。因是“毛氏发源地”,加之毛氏人丁兴旺,全村还有毛氏宗祠堂三处,总祠堂名为“世义堂”,其大门两旁有“宋室开基八百年,江山衍脉三千里”的对联,即使今日这些旧舍陈苑稍有破败,但也难掩其昔日的辉煌。该祠堂外观精致,有铜镜飞檐翘角,可窥见当年盛极一时的气派;另有双龙戏珠、八仙图、水浒传等传神图画,昔日的繁荣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消磨,村中的古建筑只有“大夫第”等少数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其余几乎沦为破壁残垣。
普通的民宅大抵采用瓦砾铺顶,既如鱼鳞般整齐又带有零星破败黯淡的瓦砾,似一页浸透了沧桑岁月的泛黄纸张,其中仿佛记录着数不尽的兴衰典故,让人读出一种历经风雨的辛酸与厚重。
夕阳西下,农家屋顶飘出的袅袅炊烟,仿佛是新旧时空在相融交汇,让人分不清是古时的场景穿越至今,还是我们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文人墨客极力描绘的过去。
在这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我感受到的是有别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所带来的震撼;是返璞归真的真实,是身心的放松,恬静与超然;是思乡游子欲归不能的焦灼与心酸;是从古而来,赶赴明朝的奔腾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5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