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之花——茂腔是肘鼓子声腔系统中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清代中叶,与明代末叶流行的“姑娘腔”有血缘关系。清同治年间形成于胶南、泊里、董家口一带,它最初是百姓哼唱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的,以前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茂腔在多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茂腔剧种,以其质朴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为深入了解戏曲等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创新方式。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鸟传音实践团走入青岛西海岸新区,揭开“茂腔”的神秘面纱。
走入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浓浓的戏曲文化便扑面而来。在与茂腔第六代传承人张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新区的茂腔声腔讲究“依字形腔”,表演程式上融南北艺术特色,满足民众审美需求。独有的“胶南方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声腔流派。经过几代茂腔艺人的不断探索,把其他剧种的板式唱法巧妙的融入茂腔唱腔当中:女声慢板、大悠板唱腔翻高八度(打冒),在中快速唱腔中翻高七度,形成新区茂腔特有的声腔音乐风格和表演程式。当地民间顺口溜“王淑娴的唱,陈艳琴的浪,王本宏的嗓子,丁森聚的相”。
此次社会实践使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正如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值青年的我们更应当继续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5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