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重庆学子返家乡:助力金秋抢丰收

来源: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微光助农,科技支农”志愿者服务团 作者:廖艳 吴伟 杨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知不觉中酷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天气也渐渐入秋。8月7日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微光助农,科技支农”志愿者服务团成员来到了珍溪镇开展“大学生助力金秋抢丰收”活动。

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的土地上,村民们一个个都忙得热火朝天——将成熟的玉米从地里收集起来运回家里。为了保证家里面没有劳动力的农户能够赶在雨季前顺利收完玉米,志愿者们肩上背上背篓,踏入玉米地,深入乡村帮助困难群众们抢收玉米。

8月6日,志愿们来到了珍溪镇斗力村的贫困户王大爷家中;据悉,由于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面只剩他一个孤寡老人干不了粗活重活也没有什么劳动力,每当到了秋收的季节他就犯了难;别人一车一车地把玉米搬回家而自己却只能一点儿一点儿靠人力往家背。虽然他家里种的玉米不是很多,但自己全部运完起码比别人要花费多一倍的时间,后面还有花整整几天。

志愿者们了解了王大爷的困难后,8月7日志愿团队成员们在早上5点钟从珍溪镇出发前往王大爷家,于5:20到达王大爷家中,志愿者们就立即进入了收割当中。当志愿者到达时,王大爷已经开始收玉米了,据了解人们大多在凌晨3点钟就出门搬玉米,趁着凌晨两块的天气,打着手电筒进行收割。志愿者们到达后先将王大爷已经搬好的玉米背回了家中。

图为志愿者们将王大爷提前搬好的玉米收回家中 舒雅婷 摄

王大爷表示这个块地离家不是很远,大概有两亩多点,在他所种的土地中是最大最集中的一块地;每年他都是从这里开始,只要把这块地的玉米收完了,其他的就都是零零散散的块土地了,基本上也就完了。他们钻进比人还高的玉米地,不顾刺痛,女生主要负责把玉米从玉米秆上脱落、剥开并收集玉米棒装在背篓里面。男生则主要负责把装好的玉米运到王大爷家中。

图为志愿者将收集好的玉米背回王大爷家中舒雅婷 摄

虽然太阳还未完全露出头,但暑意已经慢慢的爬了上来。才劳动了一会儿大家都已经满头大汗,可团队成员们丝毫不畏酷暑,依然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已经在土地上开辟出了一块小小的“根据地”。团队成员们边劳动边分享自己的趣事,玉米从中时不时发出大家爽朗的笑声……当志愿者们感觉到有些疲惫了就坐在土边的石坝喝着矿泉水聊着自己的感受,还时不时给王大爷普及最新的惠农政策。虫鸣、鸟叫、蛙吟声不断,这里俨然成为了庆祝丰收的音乐舞台。

图为志愿者们在太阳下掰玉米而大汗淋漓 舒雅婷 摄

志愿者们一直忙到10点左右,此时天太阳已经完完全全的爬了出来,为了防止中暑就收工了。在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王大爷家的玉米已经收了一大半了。收回家后,志愿者们帮着王大爷将玉米都铺开晒好,这样更利于玉米脱粒。下午17:30志愿者们又顶着大太阳来到了王大爷家中,稍作休息之后将剩下为数不多的玉米都搬回了家中。

图为志愿者们顶着太阳钻进还高的玉米地收玉米 舒雅婷 摄

帮助王大爷收完玉米后,志愿者们历时1天的“抢丰收”活动也落下了帷幕。这个秋天拥有收获的喜悦的不仅有辛苦了四季的村民,还有志愿者们。很多志愿者都是第一次参与收玉米,虽然整个过程很累但是却很有意义。虽然最开始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例如:玉米上有虫子,玉米地杂草很多难以行走,玉米叶让志愿者皮肤过敏,杂草不小心刮伤了手指等等问题。志愿者们努力克服着这一切,最后顺利的将玉米一扫而光。

现如今我们从温饱迈向了小康生活,国家付出了多少的力量,农民伯伯付出多少的艰辛。然后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懂的珍惜粮食,将剩饭一股脑的倒掉。也许只有体现过种庄稼的艰辛,才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6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深受触动。虽然当时我并未下定决心报考安工大,但我从心底认为……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从砀山中学毕业的学子回访了高中,在高一11班开展了‘心怀母校……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缅怀与启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社会实践之旅

南京,2024年7月4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记忆不容忘却。为了深化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理解,提升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团于今日走进侵……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红色千里行

2024年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的“红色千里行”实践团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一次深入的社会调研活动。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公众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知程……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触历史之殇,探访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

以缅怀之心,铭记历史之痛,2024年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实践队共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团队成员访问前来参观的游客,了…… 孙富贵 王家鑫 姜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历史的回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之旅的感悟与收获

安徽学子三下乡:历史的回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之旅的感悟与收获2024年07月04日,由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成的暑期实践队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在那里,…… 孙富贵 胡天姣 柴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参观朱光纪念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25年2月5日,“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社会实践队一队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朱光纪念馆,进…

最新发布

纪行:探一程煦风浮草,记一时蝉噪荷香
来之前,没想过稼祥十三天会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就这么不经意的,和着窗外喧闹的蝉鸣、映红天空的云灿闯进了我的世界。在这一程,即是实现价值的外在实践,也是探寻自身的内在修行,迎接一群可爱的孩子来到自…
河南学子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感悟
白驹过隙,三下乡社会实践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经过这段时间我对三下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轻松,它不仅是一项净化自身的志愿活动,它还是一种磨练,在不断解决问题中…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以爱之名,铸教育之基
摘要:7月11日至24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以爱之名,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交流。余秋雨先生曾说过,选择你爱的事业,爱你选择的事业,并用百倍的信心、勇气和努…
中国矿业大学信控学院本科第二党支部组织第58期发展对象交流研讨会
11月22日晚,中国矿业大学信控学院本科第二党支部于桃苑分区党站开展了58期发展对象交流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党支部书记俞建老师主持,信控学院18级辅导员刘畅出席会议,58期全体发展对象参加会议。会议以“学…
河南城建学子三下乡: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通讯员:刘之源)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护水资源,争做河小青,河南城…
河南城建学子三下乡: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这次主要目的是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情况,并向人民群众宣传保护母亲河的知识和重要性,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母亲河中来。在到宣传地点之后其实很是疑惑,因为不知道如何下手,首先我们是线…
天波易谢,美好永驻
摘要:7月11至2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取得圆满成功。正如王国维所言:“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仿佛每一次盛大的离别都发生在盛夏。最明媚灿烂的阳光淡…
一路相伴,与你们同行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曾经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并不大,在这次跟着小火柴-星心相随志愿服务队的脚步来到竹溪县天宝乡进行支教活动,我渐渐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这…
青春寻访,党史学习,中原英烈纪念馆探寻先辈足迹
了不起的小分队在中原英烈纪念馆进行党史实地走访学习…
以旧貌换新颜,湖北学子反家乡建设
中国青年网洪湖7月5日电(通讯员魏榛)奋进新时代,畅谈新生活。暑假以来,大学生返回家乡积极参与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不少乡村的容貌都有了不小的变化。近日,星与心源小分队的成员在各自的家乡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