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广东海洋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星火凌云队”赴广东韶关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第三站——坪石老街,开展了“探寻粤北研学路,传承红色星火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活动,旨在积极响应“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课程设计主题实践活动的号召,鼓励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假期去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学习红色教育历史。
首先,星火凌云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坪石老街的定友图书馆。定友图书馆目前建设为一层,图书馆整体为方形,中间是一处小鱼塘。图书馆中有丰富的书籍可供大家阅览学习,后方的自习室也向大众开放。
走进书馆,感受前辈教育精神
队员们进入到定友图书馆中,此时馆中的讲解员正沿着图书馆中的路线为大家进行讲解。队员们随着讲解员从定友图书馆的门口开始,对馆中的物品一一进行了参观。通过讲解员对定友图书馆中各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许多关于杜定友先生的历史:中大原定迁校至罗定,杜定友在罗定觅得城隍庙作为图书馆馆址。到了1938年11月中旬,又奉命改迁广西龙州,迁往龙州途中,又得令再迁云南,最终落脚澄江。在广州装运图书时,杜定友已经设计好“两用木箱”,开箱后即可叠为书架,“图书馆木箱化”,在艰苦的条件下为读书人创造不少便利。在困难年代,杜定友先生便有“废物利用专家”的美誉。
澄江安定不及两年,1940年,中山大学又奉命迁粤北坪石。乡居没有大房子,图书馆于是分设13个单位,总馆设于坪石,图书分散于各院系分馆以便利学生阅读。1940年学校迁回粤北时,经过杜定友等人不懈采购征集,到1942年度,图书馆共有图书71645册,比1941年增加了39846册。坪石的老师和学生读书风气很浓,自1940年12月1日开馆的第一周,入馆登记者即有4155人,平均每天593人。杜定友认为“此时馆务最上轨道”。
1941年10月10日,在韶关市郊的黄天坝终于盖起了一座“竹织批荡”的新馆舍。11月11日,广东省立图书馆终于向民众正式开放。平时,木箱即可组装成书架、桌椅,维持日常开放,出现战事时又可作为木箱装运图书,1942-1944年,省立图书馆因战士紧迫,先后两度迁往粤湘桂交界的连县。从1941年到抗战胜利,前后四年多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共积存图书4万余册,其中90%以上的图书都是杜定友和馆员广泛征集得来的。
图为队员们在定友图书馆中讨论问题。通讯员 侯锦思 摄
图为队员们在听讲解员讲解。通讯员 侯锦思 摄
在图书馆中队员们还了解到梁家勉先生为杜定友先生所作的两首诗:
《图书馆日呈杜定友先生》
其一
柱下薪传一脉真,斯文未坠要斯人。五车搜到三坟旧,七略翻成十进新。入世爱书如爱命,持躬忧道不忧贫。燃藜珍重匡时业,照遍芸编万古春。
其二
劫里流离抱子余,树人珍重百年储。纵横检字区形位,甲乙分签创部居。弱不辞劳凭骨气,老犹着力向图书。拯时别有英雄在,功业千秋话石渠。
从两首诗中可以体会到在当时的战乱环境中,梁家勉先生对杜定友先生行动的赞扬与肯定,及杜定友先生对图书的保护与热爱。
图为队员们在定友图书馆前合影。通讯员 侯锦思 摄
参观会馆,体会先师办学精神
参观完定友图书馆,队员们辗转来到了广同会馆。广同会馆现名“和平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广同会馆”。在广同会馆的周围,有许多的介绍碑,队员们对其一一进行了参观学习,并从中了解到:研究院位于广同会馆。文科研究所注重学术讲演,陈寅恪先生曾冒着战火应邀前来讲学。农科研究所注重室内研究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师范研究所侧重全国战时教育方案的研讨及实际抗战教育的实施。医学研究所克服时艰进行病理学解剖的研究教学工作。为粤湘赣各省医院义务代验临床病理组织物,促进了我国南方医疗事业的进步,研究院各所下设学部,附设研究室、实验室、陈列室等,抗战时期为各学术领域培养出众多优秀研究生。
图为队员们在广同会馆前合影。通讯员 侯锦思 摄
铭记先辈的付出,接续他们的事业,传承教育的精神,走好这代人的长征路,这是对先辈最好的致敬。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抗战时期华南高校在粤北地区的教育历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途径,更为当地研学基地建设、宣传添砖加瓦。以青春奋斗之姿,追寻先烈的足迹,踏上新的征途。烽火岁月下学子的凌云之志已化作暗夜之中的点点星火,为后辈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2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