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月1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多多益善实践队队员分别前往家乡知名古建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团队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实践主题展开调研,探究新时代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当今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团队调研通过分组调研、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实践一组前往潍坊市十笏园开展调研,组员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潍坊十笏园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进入十笏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郑板桥纪念馆,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园内建有假山、瀑布、池塘、廻廊、曲桥、亭榭,不同建筑特点的房屋300余间,21个院落,现在的十笏园由小园林和丁氏民居两个部分组成。进入丁氏民居后首先前往砚香楼,砚香楼西面是同样的二层小楼,同样是作为书房。因为陆游的一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得名“春雨楼”。
石碑院这里荟萃了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刻石。其中有历史价值很高的东汉《汉故北海将军神道碑》和北魏《曹望僖造像碑》,清代郑板桥的《城隍庙碑》,都是罕见的珍品。还有明代董其昌、文征明、张瑞图各家的行草碑刻,书艺精湛,各有所长。
实践二组前往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开展实践调研。组员依次参观其六个小院,七个展室。整个建筑以聊斋为主题,向外辐射,院落门庭,错落有致。展厅外,木碑上刻着几章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蒲松龄著述颇丰,展厅内,陈列着蒲松龄所写的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其他著作。蒲松龄故居近百年来经历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也经历过肆意战火的焚烧,几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经过国家、地区政府的修缮保护,蒲松龄故居还是以一副富含历史博学气息出现在人们眼中,受到社会的广大关注。
蒲松龄去世之后,蒲松龄故居一直由其后人居住。抗日战争期间,故居毁于日军战火,仅剩残垣四堵。故居曾在1938年遭日本侵略军焚毁。济南解放后,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非常重视蒲松龄故居机器文物的保护工作,派员了解蒲松龄故居及墓园损毁情况,并经历几步修复后建立蒲松龄纪念馆。
实践队员参观蒲松龄纪念馆不止了解蒲松龄的生平事迹,在故居中亲身体会蒲松龄当时创作著作时的环境,更体会到这次实践的主题——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蒲松龄故居经历过自然与人为的摧残,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府与人们的高度重视,依旧让蒲松龄故居重拾光辉。
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对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抗力的破坏。但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为损害也是不可忽略的。但只要我们国家政府与人民足够重视,对其给予足够的修缮工作,物质文化遗产依旧可以保持它以往的风采。同时国家应该广大号召群众让其树立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也应该在保护工作中以身作则,坚决不破坏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深入人群做宣传工作,共同保护中华历史文明。
实践三组前往滨州市孙子兵法城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孙子作为我国优秀思想家教育家的光容事迹和优秀思想。
孙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历史的宋代棣州古城墙、护城河遗址为依托而投资新建的省内大型人文旅游景观。通过项目建设,开发孙子文化,推进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该项目是山东省“一山一水两圣人”旅游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省13个重点旅游扶持项目之一。
中国孙子兵法城以具有千年历史的宋代古城墙遗址为依托,以“和平、战争、智慧”为主题全面展示博大精深、享誉中外的《孙子兵法》兵家智慧。兵法城由15座大殿和224间厢房组成。整组建筑古色古香,汉韵十足,楼台亭轩,古井涌泉,交相辉映,曲径翠竹,古柏垂柳,摇曳生姿。为人们展示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国代人们的生活图,展示了我国的孙子生活时期的文化。
千年古建,城市名片。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印记,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时代变迁。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应尤其注意以下三点:一、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以确保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价值性和完整性。二、培养若干的优秀人才对古建筑保护和修复事业进行良性的运行。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古建筑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三、完善法律体系,针对乱象制定一些专门的保护程序,需要政府机构以及专业的人员进行监管以及拥有相应的配套保护措施,破坏古建筑的行为需要列出相应的惩罚制度,从而提升游客的素养,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7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