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早上,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队一行19人乘坐绿皮小火车到达赤壁市,再经过转乘到达了我们本次支教实践活动的目的地——柳山湖镇易家堤村。刚刚抵达,迎接我们的便是阵阵虫鸣鸟啼,间或夹杂着不远处房屋内传来的阵阵话语和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伴随着这些充满活力的声音,我们的“希望家园”夏令营支教实践支教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由1名老师带队,18名队员分为四组,进行了实践活动,分别是教学组、宣传组、调研组、文化墙组。在为期9天的实践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在不同的组别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密切协作。我是教学组的一员,教学组不像别的组别那样需要长时间在外奔波,我们需要负责的任务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每一天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劳累的同时也很快乐,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收获满满。
准备篇
在出发前,我们进行了多次培训,比如邀请之前参加过这项实践活动的学长学姐来进行经验分享、介绍当地的情况。期间有一位学长提到我们所招到的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最小的才一年级,最大的可能已经初中,因此,我们在进行备课时就要格外注意分层教学,照顾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教学训练不同,这次的教学是真正面对学生的教学,挑战更大。坦白来说,在出发前,面对未知的环境和未知的招生情况,我的内心是十分忐忑的。而实践队组织这项培训很好地缓解了我们出发前的不安,也让我们对当地的基本生活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做出实践计划和教学安排,这也是我们顺利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
招生篇
15日抵达易家堤村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踏上了前往招生的路。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设想了各种我们会遇到的情况,也许我们的招生会遭到质疑或者拒绝,但很快这种疑虑就在我们接触到第一个孩子和孩子家长时打消了。带领我们进行招生的是易家堤村的村干部陈鹏,我们亲切地称他为“陈哥”。陈哥非常热情地带领我们教学组前往各家各户,寻找符合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快,我们到达了距离我们最近的孩子家里,陈哥介绍了我们的来历,孩子的奶奶在听说我们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后表现的非常热情,对我们充满信任。这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村民们的纯朴好客。
我想这也是十年间,华中师范大学每年到柳山湖镇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时,队员和带队老师的认真负责在村民们心中一点一点建立起的信任桥梁。这让我内心更加坚定,一定要把这次支教实践做到最好,为自己,也是为学校。
教学篇
这次我们所招收的学生是7到14岁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这意味着我们教学组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是很不容易的。这一点在夏令营第一天的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的队员没有过面对年龄跨度如此大的学生的教学经验,因此第一天的课堂秩序不算太好,讲课老师们需要用很大的音量盖住不安分的学生们的声音。我们带队老师及教学组成员立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当天晚上便召开了总结会议。会议上当天上课的同学谈了自己上课时的感受,经验更丰富的学姐指出,我们在和孩子们强调纪律时,一定要和他们有眼神接触,而不是像第一天那样大喊安静,这样往往事倍功半,这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作为助教观看了全天的教学过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我们可以放缓语速,增加互动。我们应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分合适的时间来专管纪律,在教学组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协商建立合适的奖惩机制,采用积分制及奖品奖励,激励同学们遵守纪律。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纪律果然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让我的班级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学生们年龄跨度大,如何安排课程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每天吃完晚饭后,我们教学组都会对第二天要讲课的同学进行磨课。在这个环节,我发现了我们在讲课中会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缺少互动、教学资源选择不够恰当。更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在磨课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使我受益匪浅。
为期九天的实践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在这9天里,我们需要自己做饭,有的同学需要打地铺睡觉,但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相反,这将成为我们一生中珍贵的回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彼此鼓励,共同奋斗,成就了这一次成功的支教实践活动。离别之际,孩子们齐声合唱仰望星空,他们眼里的希冀和纯真是任何耀眼的星芒也无法媲美的。在临别赠言时,我给同学们留下了一句寄语:“老师教给你们的内容是关于能量的,不只是自然界中有能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能量,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自己身上的这份能量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此后如竟没有炬火,让我们成为那束唯一的光”。我希望我今后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寻找自己的理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更多追寻自己的理想的人提供一块坚固的跳板。
经过这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支教活动,我的教学水平,班级管理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次实践也使我得到了一个理论投入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平时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大多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必须得由自己亲自去实践,才能跨过去。
“理论联系实际”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基层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到基层去。基层的锻炼,可以不断地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磨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向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不断靠近。
通过这次队员国情学习与实践活动,我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实践中,我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大了,切身体会到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在平时我们就要注重积累,这样再步入社会之后,我们才能够对国家社会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 方姝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9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