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抗疫故事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疫苗接种对乡村人口心理状况的影响”暑期实践小组
2021年7月,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悄无声息地席卷了江苏各地,疫情当前,全民抗疫。为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的号召,今年暑期,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群青年学子组成暑期实践小组前往多地乡镇农村,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防疫贡献力量。
该小组以“疫苗接种对乡村人口心理状况的影响”为主题,从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出发,以发布问卷、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前期准备阶段中,小组以焦虑水平、风险感知等多角度着手设计问卷,希望借此探究疫苗接种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各成员也在积极联系各地的乡村干部,希望能够走进农村,在与村民亲切交流,分享抗疫故事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排解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组成员走进各地乡村
两周的问卷发放阶段,小组共收集到分布于全国24个省份及自治区的1020份有效数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员们完成了统计分析,发现新冠疫苗的接种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更会一定程度地减轻焦虑担忧情绪,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在线下开展实践期间,小组成员深入乡村抗疫一线,与负责疫苗接种的村委干部与乡村群众进行采访交流,对乡村防疫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在采访的过程中,成员们感受到了乡村基层干部对疫情防控的极度重视,“共同对抗疫情是当前头等大事!”后塍镇中心社区负责人张海这样对他们强调到。
采访后塍镇中心社区
8月初,小组成员走进张家港市后塍街道中心社区进行采访。负责人张海在接受访谈时着重介绍了社区对疫苗接种的宣传与鼓励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北京部分社区的做法,选择在楼道临时贴一些海报,在保障美观的同时,又能让居民了解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工作人员也采用了公益广告和微信群宣传,全方面渗入村民生活,提高村民的自愿接种意识。
由于仍存在部分人秉持着保守观念不情愿接种疫苗,这时就需要有人为他们做“思想工作”。张海对此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经验:“我们会安排几个志愿者轮流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其中包括一些德高望重者,比如退休的干部或者退休教师,他们说的话居民爱听愿听,最后还是愿意接种的。”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张海特地强调到社区的防控措施不可马虎,以严谨的态度、严格的措施才能保证居民平稳的心态、正常的生活。
后塍镇中心社区负责人接受采访
在采访中小组成员发现,为了保证疫苗的接种率,许多村干部们也是绞劲脑汁,来让村民们都能打上这一“定心针”!
随后,实践小组来到了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荷盛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现任主管疫苗接种事宜的村委委员兼妇女主任朱爱敏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虽然疫苗接种是全民免费的,但有部分村民因为担忧而拒绝接种,面对这些村民,朱爱敏主任常常连同其他干部亲自上门拜访,一对一进行沟通交流,来努力帮助村民解决困扰。
朱爱敏喜悦且自豪地表示:早在今年三月,荷盛村就已经完成了疫苗接种点“方舱站”的修建,并相继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村党干部积极邀请市区医院医师来到线下开展讲座,有了“专家”到场,村民们对疫苗获得了全面了解,宣传工作取得极大成效。正是靠着这些村干部任劳任怨的付出,荷盛村已经几乎完成所有适龄人口的疫苗接种任务!
小组成员走进荷盛村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有了充分的经验积累后,乡村对此次疫情反复的应对也显得游刃有余、有条不紊。
8月5日,小组抵达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街道袁家桥村,如约与村干部许海东书记开始采访。当走进村服务中心,映入成员们眼帘的便是一条条抗疫的横幅宣传语,让他们深感村干部对抗疫工作的认真负责。
“我们村从五月开始陆续接种疫苗,到目前为止初接种率已达到百分之八十。”许海东说道。他指出,“袁家桥村已经妥善安排了疫苗接种前后的工作,保障村民全程安全接种。”
小组成员走进袁家桥村
对于此次南京疫情反复,许海东更是承诺将做好预案、明确思路、严肃对待,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据了解,袁家桥村目前已完成了包括防护服、消毒水等物资在内的全民核酸准备工作,防止疫情卷土重来。
在近两个月的走访中,实践小组发现,疫苗接种已经成为乡村防疫、抗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村干部的一致重视。在他们的努力下,新冠疫苗已经成为了村民人人配备的强效“武器”,用来抵御新冠疫情的袭击。对于抗击疫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或焦虑惶恐、或不以为然;但这些隐藏在绿水青山间的抗疫故事,无一不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他们站在 疫情的第一线,向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疫情当前,全民抗疫,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此次的江苏疫情会平安度过,而那些亲身抗疫的经历都会变成一个个故事,继续流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11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