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朝阳而出,身披晚霞而归。7月13日,是我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寻瑶文化队的第三个调研日,在这火热的盛夏,我们褪去初入乳源地区的不适应与惶恐,带着强烈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深入韶关市乳源必备镇,受到了当地基层政府的热情款待,探访了具有浓浓瑶族特色的瑶乡瑶寨。
一大早就赶往必备镇,先要走一段距离长达25公里的山路。坐车时所路过的山路令我着迷,左右两侧的崇山峻岭延绵不绝,人处于其中会有种渺小感、压迫感,在群山连绵面前,人类微小如蚂蚁,就如同原子于宇宙星球之区别。人类虽渺小,却又创造许多奇迹,譬如这条通往必备镇的山路,正是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给深处于山脉内部的必备镇注入新血液。而我由此联想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我所掌握的资源并不多,也没有多大见识,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能做的也并不多,只能是最大化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创新的想法,联合队伍里几位伙伴,一同完成一份切实可行的、能为乳源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调研方案,然后将这份方案交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去完成,一同携手共进,为当地人民的幸福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图为通往必备镇的宽敞整洁的道路。通讯员 李洪宇摄
来到必备镇,我联系了当地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态度非常好,热情招待我们,在表明我们的身份后,他们给我们安排休息地,给我们提供茶水等等,让我对当地的政务招待多了一分好感。且当地各种政府部门应有尽有,例如公安局、民政局、党政中心等等,也是极大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相关办事需求。
图为身着瑶族服饰的必备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正在热情回答我们的问题。通讯员 李洪宇摄
之后,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必备镇的文化馆,里面详细记录了瑶族百姓的生活日常,祭祀节日,挂饰服装等涉及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辅以工作人员的解说,让我了解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形象的瑶族文化。
图为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瑶族文化馆的相关瑶族历史。通讯员 李洪宇摄
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当地青年们离开了翠绿青葱的必背,去到更加广阔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几乎是仍对必背留有眷恋的老人,留在了这群山包裹之中。目前居住在必备镇的居民大部分是当地的老年人,而年轻一代大都选择离开故土,前往更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谋求生计,青年人才的缺失外流不仅导致必备镇这一带地区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非常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还处于原始的男耕女织,也会造成当地留守问题的出题,而这也正是当前中国大部分贫困地区所面临的相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一带而过的,我们期待在我们的文案、视频宣传后,能唤醒更多人的扶贫意识,一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让更多人加入到脱贫工作里,推动全面脱贫计划的进行。
访问结束回到住处后,我们的队员在讨论如何为当地传承文化发展,是要重视瑶族文化的继承发展还是转移必备镇的当地居民,为他们谋发展出路。一位队员的观点是:我们必须以人为本,适当转移当地人的居住地址,给他们安排工作,让他们实现自给自足,因为发展人的效益要远大于发展文化。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看法,人自己才是一切发展的根基,某种文化衰退了只能说明这种文化并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因为文化总是会随着时代和文明进步进行调整的。适合的继续生存,或者改良后继续生存。不适合的就必然渐渐式微然后淘汰,从主流退出变成小众,等待有朝一日,外部条件改变了,或者是自身改良了,或许能重新焕发生命力。但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可能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会没落,只是其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节奏的,会渐渐式微。而只要留得人在,就可以发展新的文化,或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为旧文化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得满足百姓的生理、安全等需求时,他们才会有开拓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先发展人才是继承文化的根基所在。
相信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努力下,我们可以促进当地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让瑶乡红色故事更多更好地得以传播,同时也能助力乳源乡村振兴发展,响应时代发展号召,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跳动。(通讯员谢航)
图为必备镇宣传瑶乡的相关涂鸦。通讯员 谢航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12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