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传统魅力,传承优秀文化——泥人张文化传承
天津的民间艺术泥人张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它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但与许多非遗项目的没落甚至濒危不同,泥人张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时代更迭,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艺术何以能经久不衰?暑假期间,我们泥人张文化传承探索小队走访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向工艺大师们取了一回“经”。
生于市井,亲近百姓。
泥人张,由清末时期的民间手工艺人张明山所创,这种彩塑造型生动传神,色彩简雅,表现题材以人物肖像和戏曲故事为主。与敦煌、麦积山等古代造像的宗教性不同,泥人张从诞生起就取材于市井、亲近着百姓。
这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泥人张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接地气。”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一级美术师傅长圣说。
接地气,这是从“祖师爷”开始就形成的传统。为塑造一个理发匠的形象,张明山走了不知多少家理发馆,观察理发匠的动作、手势、剃刀的拿法。塑制完一个吹糖人的塑像,他也会请吹糖人师傅来提意见。“对人的面貌和体态要多记,记多了,脑子就开了。”张明山的教诲,至今仍然在这一行当代代相传。在他看来,如果遇到困难,塑制进行不下去了,就证明艺人对生活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他教导后辈,这种时候一定要“多看、多记、多想”。
深入生活,紧跟时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为了保障泥人张的创作活力,工作室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机制来鼓励工艺大师们深入生活。每年,工作室都会组织他们到各地采风,寻找创作灵感与素材。
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艺术形象源源不断地诞生。在2013年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中,泥人张有大批作品入选,变得家喻户晓。
“少年强·中国强”则是作者刘从越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的结晶,“当时就是看到两个孩子在建筑工地边上玩顶球的游戏,觉得很有趣。”刘从越说,“我顿时想到,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只学知识,也要锻炼强健的体魄。”
现在,泥人张的作品还是以农村生活场景中的人物肖像为主,但工艺师们也意识到,不想被时代甩下,就不能忽略城市。“其实,搞美术的很多都倾向于回避城市和工业题材。”傅长圣解释说,这类题材不好表现,造型线条太直,缺少“味道”,“但我琢磨着,也许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努力面向市场,几乎是每个非遗项目都会面临的课题。如今,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作品还是以研究、展览为主,由于费时较长、成本较高,市场需求量还不大,现在作品主要用于收藏或作为礼品。为此,泥人张也在想办法扩大宣传,让更多市民认识到彩塑的魅力。
100多年来,泥人张的一代代传人,就是这样维持着这门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断的灵感,自生活中来;只要岁月的长河延续,艺术的传承就决不会枯水断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25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