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8月10日,安徽工业大学管工学院赴凤阳县小岗村党史学习团队来到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进行参观学习,旨在体会小岗精神,重温农村改革之路。
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也是沈浩精神的起源地。10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动身前往小岗村开启了他们的学习之旅。走过改革大道,“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牌楼便映入眼帘。据了解,小岗村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位重要的人物——沈浩,他的带领与奉献,更加丰富了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实践队员们到达小岗村之后,首先便来到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刚进入馆内,实践队员们就看到了矗立在门前的馆名墙,上面刻着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对于沈浩同志的评价,一字一句都是领导人对沈浩精神的赞扬,对小岗村做出的成绩的肯定和未来的期许。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沈浩选派六载忠魂留小岗。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内陈列了沈浩生前在小岗村经常穿着的沾满小岗村泥土的皮鞋、用过的电脑、工作日记等大量珍贵实物。看到这些,实践队员们表示:基层工作者们不畏艰苦,在恶劣的环境中一直在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是青年一代的榜样。来到主展厅,这里展示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主要成绩。2004年2月,作为优秀的青年党员干部,沈浩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挂职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期间,沈浩用一腔热血,用他作为基层干部的职责带领小岗人确定了“开发现当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三步走”战略,踏出了属于小岗特色的发展之路。据讲解员介绍小岗村的村民们曾两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任期已满的沈浩,两次挽留,留住了他们奔向未来的梦,留住了小岗村的希望。沈浩同志远离了家庭,奉献了自己,在小岗村这片土地勤奋务实、勇于创新,向所有人展示了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
了解沈浩事迹后,实践队员王有楠说道:当代青年具有大无畏奉献精神的人其实不多,在具备此精神同时又具备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为祖国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小岗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包干”。凤阳农民曾表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由此,为重温大包干改革的历程,实践队员们又一行前往大包干纪念馆。
来到大包干纪念馆,馆名和一幅中国地图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实践队员了解到该馆名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万里亲笔题写。沿着参观顺序,队员们首先看到了18个村民红手印的“包产到户”生死契约放大图像,展馆西侧墙壁上还有18名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的头像。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名展开了秘密会议,搞起了“大包干”,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再向里走,实践队员可以看到当时大包干政策所面临的处境、中央下达的文件内容以及有关大包干的讲话稿、文集影印和照片。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由于当时“左”的禁锢尚未完全打破,中央政策尚未允许分田单干,所以大包干的推行,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大包干却得到了省委领导特别是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全国得到推广。实践队员们还注意到了场馆内塑造了1:1的人物模型,还原了当时耕地的真实场景,各类图片、视频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让队员们真实感受到了那段时期的红色文化。
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再到发展的过程。明白了农民的选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此次小岗之行,实践队员们认识到小岗人的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小岗精神延续下去,让改革之路蹄疾而步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2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