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言是故乡亲。”中国拥有统一的汉语书写语言,但发音却“南腔北调”,颇具多样性。方言,传承着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它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每种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密码”,不少方言更是承载了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中国汉语言分布图
然而,在如今科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消失。不难发现,能够体现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大不如前,甚至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生存危机。
因此,为了探寻乡音逐渐消逝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进行方言的传承和发扬,“再寻乡音”实践团队确定了“方言的现状与传承”的实践主题,并由此开展调研工作。为确保实践的顺利进行,队员们在活动开展的前一周便查阅了方言相关资料,并咨询了往届优秀团队的实践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后,经过队内人员的分工讨论,队员们明确了实践的任务安排并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队员们采用了覆盖面较广的线上与线下调查结合的方式。在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后,经过多次商讨,队员们最终制作出相关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发放。在完成线上工作的同时,队员们深入各自的家乡及附近的地区进行走访调查,走进乡间,与乡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并在征得乡民们同意后,对谈话进行了录音。乡民们对队员也很热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访谈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图2队员们在进行线下采访调查
通过调查,队员们发现仅有少部分人认为方言会与普通话共存,更多人认为,使用频率低的方言将逐渐消失,而使用频率高的方言将会传承下去。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队员们了解到,绝大多数人对方言有着强烈的亲切感。这为开展多种方式来宣传方言,如日常交流多使用方言、开展关于方言文化的讲座、通过新媒体宣传方言文化等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图3 调查问卷资料整理(问题“您希望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更多的方言文化”的统计结果)
活动期间,队员们还一同于线上欣赏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剧,其高雅潇洒的风格、清晰的道白、优美的唱腔、婉转流畅的表演让大家深深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方言之美。除此之外,队员们也纷纷观看《山海情》、《唐山大地震》等富含中华文化底蕴等影视作品,通过具有特点鲜明的乡音感受到地方文化之魅力。接下来,实践团队队员们还通过走访博物馆、采访从事方言文化研究的文化工作者等方式进一步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的脚步匆匆向前,时代的更替紧随其后。据统计,世界上约有7000种语言,但其中96%的语言,目前只有不到3%的人在使用,且平均每个月就有两种语言消失。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去发扬和传承,方言也许会接连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年轻一代中的许多人,尚不会讲方言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当父母故去,远行的人背井离乡、定居他方,游子同生养他们的那片土地唯一的联系,恐怕就只剩下,这承载了不尽乡愁的地方语言了。
图4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用上海话朗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千百年的历史更替,人们与岁月相继磨灭,而种种文化风情,或浓或淡,都以方言的形式延续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李昌禹;方言保护:时代如何变化 总有乡愁要守望;《人民日报》2015年12月03日 12版)
愿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润下,乡音仍能在故乡人的心中回旋不散。
文字 | 再寻乡音 实践团队 赵子璇
排版 | 再寻乡音 实践团队 王海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28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