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7月14日电(通讯员 张萌)2017年7月8日上午,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走进七朝古都开封,寻找隐匿在小巷中的非遗文化“汴京灯笼张”......
这支由11名美术专业类的本科生及1名指导老师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以“品鉴古灯文化,助力非遗传承”为主题,将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对汴京灯笼张开展七天的探索调研......
走近百年古灯,细品传承精神
7月8日,“品鉴古灯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团来到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汴京灯笼张”博物馆,刚踏入博物馆,便受到了“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老师的热情迎接,在张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这间不大却又古香别致的“灯笼世家”。
“汴京灯笼张”匾额正挂博物馆小楼,博物馆是传承人张俊涛家中祖传的老宅子所打造的。馆内面积不大,中间是四方天井小院,。四周陈列室依次为“五谷丰登”室、骨架室、“千手观音”陈列室、制作工具陈列室。漫步在博物馆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张老师先后了解了不同种类的灯笼特点以及所含的意义,并感受到了不同陈列室独具的风格及类型。看着周围无声精致的灯笼及年代久远的木板雕刻制品,队员们都沉浸在浓郁的民间艺术的氛围中。
“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是我国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与态度,通过深入灯笼张博物馆实践调研,与汴京灯笼张零距离接触,增强了队员们对优秀民间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承责任感。
览古灯制作工坊,品百年民间文化
为了继续深入探索古灯奥秘,揭开古典雅致的彩灯之谜,7月9日,志愿服务团队员们荣幸参观“汴京灯笼张”的工作室,一起深入了解灯笼张背后的秘密。
跟随张俊超先生的脚步,队员们踏入一座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厂房。狭窄的楼梯、昏暗悠长的走廊、陈旧复古的设施为这座工作室增添了神秘色彩。工作室有许多隔间,正厅中摆放着张俊涛先生的父亲生前的工作台,其他的房间里,分别摆放着诸多木板格栅,据张俊超先生介绍,这些是经长年的积累与走访从全国各地收集过来的,诺大的仓库,格栅的摆放达到上万件,格栅上的木制雕刻各不相同,一些故事性的绘画也为此增添趣味。格栅的收集也是为灯笼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
沉浸花灯制作,体味汴梁风韵
七月十日,队员们早早来到河南省开封市汴京灯笼张博物馆的工作室,在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的妹妹张俊丽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亲手参与了荷花灯的花灯制作。
张俊丽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述了荷花灯的制作过程,分别是定骨架,糊底纸,粘花瓣及整造型。随后队员们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亲手实践。张俊丽老师一边给队员们做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步骤。实践队队员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很快便领悟到了折叠与粘贴的诀窍。每位队员都格外认真,在近两个小时的操作实践中,工作室始终充满着欢声笑语,队员们把自己的作品与身边的队员进行分享,做好的灯笼也得到了张老师的鼓励称赞。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大家不仅掌握了花灯的简单制作技巧,同时也对花灯文化的实体宣传有了一定的感悟了解。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让队员们亲身参与花灯制作,与非遗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大家真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并体味到了汴梁花灯的独特风韵。对于古灯非遗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我们将继续前进。(通讯员:张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